图为2008年12月31日,在美国纽约华尔街拍摄的雪中纽约证券交易所外景。新华社记者侯俊摄.bmp 

當市場價格如此陰晴不定,劇烈波動,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比市場更能精準掌握資產價值。

從道瓊工業指數站上歷史最高點的2007年10月,到本波市場低谷的3月之間,美國銀行股價崩跌94%;然後,到了去年結束時,股票又暴漲380%。不只金融股大起大落,美國鋁業(Alcoa)也在同時期先暴跌87%,然後再翻漲逾兩倍。

這種劇烈的起伏怎能稱為「效率市場」?效率市場假說認為,當幾千萬名精明的投資客希望透過買賣來擴張財富,市場的所有訊息都會反應成實際的股價;換句話說,市場價格是對投資標的最好估價,或說可以估算出這筆投資目前以及未來的現金流總和。

這種說法被「價值投資」大師葛拉罕(Benjamin Graham)嗤之以鼻。他指出,雅芳公司(Avon)在1973年時每股140美元,到1974年時卻跌到20美元。葛拉罕說:「我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以為市場擁有足以定出正確價格的資訊,就以為市場給出的價格正確無誤。」

但就算股票市場沒有效率,定價並不正確,也不代表就能輕易擊敗市場大盤表現。因為,葛拉罕指出,公司股價包含「投資」與「投機」兩個部分;前者很容易反應到市價中,後者卻難以捉摸。

所謂「投資」部分是指這家公司現在與未來能夠賺到的現金總和,市場處理這種資訊很有效率。但是「投機」部分卻深受貪婪與希望、厭惡與害怕的情緒影響,要預測幾千萬人的情緒波動卻很困難;甚且,投機帶來的價格波動往往掩沒掉投資價值的變動。

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財務學教授史特曼說:「證據顯示市場的確不是理性的,但不要因此輕易相信,市場很容易被擊敗。」

事後諸葛也讓人忽略當初的實況。去年3月,投資人並不清楚美國銀行能不能存活。美國銀行當時的股價賤如糞土,一方面是許多資訊都顯示美銀很可能倒閉,一方面也是因為悲觀氣氛如此濃厚,讓相信美銀的樂觀看法顯得好像瘋話。

因此,儘管現在我們都知道美國銀行應該可以存活,去年3月時投資人卻不認為它的股價夠便宜。正如史特曼所說:「市場也許是瘋了,但這不表示你就能是精神醫師。」

回頭看看去年春季時股價有多便宜,你可能以為任何白癡都應會拚命買進。但共同基金投資人去年一整年都是賣超;在去年股價最便宜的3月,基金投資人拋售250億美元。

此外,理財專家總是在追逐熱門趨勢,好在多頭市場吸引到最多資金,在空頭市場時流失最少客戶。這讓市場價格更為偏離葛拉罕所稱的「投資價值」。

這種專業投資人的從眾心態,讓一般人更難以打敗「投機」成分帶來的股價波動。要在瘋狂拋售的市場中買進,需要超人的勇氣。

最後,就算有基金經理人可以擊敗市場大盤表現,他留給投資人的部分卻往往不如大盤。

假設有個經理人每年的績效表現特優,可以平均比大盤高出2.5個百分點,但是他的交易成本以及手續費很可能吃掉至少2.5%的獲利;這讓他的投資人的實質獲利,可能還不如只買模擬大盤表現的指數型基金。

因此,即便經歷過去十年的大風大浪,指數型基金仍舊是多數投資人最理想的投資。市場也許無效率,但也近乎無法擊敗。

(作者Jason Zweig是華爾街日報投資專欄作家/陳家齊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