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將近》.jpg 

曾經有一度,英國人明瞭自己是誰。英國作家傑瑞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在《所謂英國人》(The English , A Portrait of a People)中以一長串形容詞描述英國人,「彬彬有禮、冷靜自持、保守內斂。」;「階級分明、心胸狹隘、拙於情感表達。」

     現在,英國人當然還是知道自己是誰。只是,這個話題變的愈來愈敏感、沈重,尤其是英國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階級」問題,從政客到輿論,大多不願意談論這個議題。

     英國大眾也多寧可相信,這不是一個受到階級約束的社會。上百萬的人守候在電視機前觀賞「The X Factor」,參與票選英國明日之星的節目,深信有才能,肯努力的人,最後一定會出頭。畢竟,現在已是廿一世紀,何況英國一直是現代民主先進國家。

     可是,英國人心知肚明,預期在今年五月舉行的全國大選,卡麥隆領導的保守黨若一如預期獲得勝利。卡麥隆將是廿一世紀,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校(Eton)教育的第一個英國首相。而在此之前,伊頓公校已產生過十八個英國首相。

     卡麥隆組閣,代表的不僅是右派保守黨重掌執政權,更是英國上層社會菁英重返政治領袖地位的表徵。二戰後,英國保守黨執政歷史中,除了麥克米利恩和道格拉斯赫姆是伊頓背景外,接著的幾位首相希斯、柴契爾夫人和梅杰都非權貴階級出身。柴契爾夫人致力矯正口形,練就一口上流社會的女王式英語,仍擺脫不了「雜貨店女兒」的出身;梅杰努力進修成為會計金融專家,大家卻仍記得他是「馬戲團班主之子」。相較之下,縱使是保守黨重新執政,權貴階級出身的卡麥隆出任首相,對英國政治和社會,自然存有某種顯而不見的微妙意義。

     來自蘇格蘭卡迪市(Kirkcaldy)牧師家庭的現任英國首相布朗是工黨執政十二年來,第一位企圖戳破英國階級與特權的政客。布朗藉著國會首相質詢時間,指稱保守黨的遺產稅制跟卡麥隆伊頓出身,與富人權貴為善的背景相連結。

     布朗雖以嘲諷方式批評卡麥隆,但英國媒體不全然認同;英國國會議員,包括工黨政客們,也都不喜歡布朗如此赤裸裸的陳述英國的社會階級問題。可憐的布朗,反成了國王的新衣中,高喊國王沒有穿衣服的人。

     英國社會階級分隔與差距,其實比種族問題嚴重。出身家庭和教育背景,依然是社交和職場上的重要指標。深入英國社會,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封閉的社會,私立學校教育體系仍扮演中心角色。英國上層和中上階級,傳統上是菁英私立教育的把持者,這些家族,數個世代來,均就讀同一學校,如卡麥隆,他的父親和祖父也都是伊頓畢業生。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種社會階級的保護主義和機會壟斷。

     去年底出爐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英國接受私立學校教育的比例只有七%,卻有高達七五%的法官、七○%的金融業主管、四五%的高層公務員,以及三二%的國會議員,從這百分之七的私立教育體系中產生。而在這百分之七的特權者中,進入像伊頓這種貴族學校的比例則不到一%。這種精英體制的聯絡網和影響力,超乎局外人想像。英國社會公平嗎?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英國下一世代的專業人士,將全部由目前僅佔社會三○%比例的中產階層和中上階層家庭中產生。

     卡麥隆打從開始就了解,自己的權貴背景,也頗能以此自嘲,說歐洲媒體指他是「皇室混蛋」,因為他與英國皇室有遠親關係。他清楚自己無法擺脫社會特權階級出身的事實,索性承認自己幸運外,更呼籲大家,「不要看我從那裡來,看我將往那裡走。」

     觀察一名政治領袖,不看他從那裡來,只看他要往那裡走,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鑑往知來,放諸四海皆準則。老英國涇渭分明的社會階級意識,在這次大選中,勢將挑起一場新大戰。

     (clchiangr@yahoo.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