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大海中 劉威麟用創意和視野找到自我價值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是去年很熱門的話題,同時也是一本書的名稱。部落格文化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發表速度快、資訊混雜,幾乎是任何人有話想說都可以說,正確與否是另一回事。事實上,面對網路無以計量的龐雜資訊,有人選擇忽略或濫用,但也有人試著消化它、解讀它、甚至預測它,看過Mr.6部落格的人也許和我一樣好奇,Mr.6是怎麼辦到的?
《全球中央》雜誌決定幫大家問一問Mr.6。Mr.6本名劉威麟,他的聲音聽起來很有親和力,說話速度和光纖網路一樣快。週休二日除外,劉威麟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主題五花八門,但總有些新奇的字詞攫住你的目光,內文則引用不同的研究報告,搭配作者本身的看法與解讀。
劉威麟2006年6月6日成立部落格,主要是分享網路創意及創業相關的題材,沒想到這類型的部落格在兩個月內就擁有高人氣,成立滿四個月即辦了第一次網聚。關於寫部落格的緣起,劉威麟說他腦子有太多點子想說,但不一定有時間實現,心想不如分享出來,或許別人可以去做。
原來劉威麟的一篇文章,是看了上百篇資訊才寫成。當然,100多篇文章不是全部看完,「有時候只要看第一段就大概知道整篇文章的主旨」,劉威麟常根據第一段判斷是不是他要的資訊,這也是他快速擷取資訊的方法。
Google用得好 資訊跑不了
部落格內容涵蓋範圍上至天文,下談地理,外太空也可能是討論範圍,到底這些資訊怎麼找來的?沒有特定瀏覽哪些網站的劉威麟,擷取資訊靠的是善用Google搜尋引擎,利用關鍵字搜尋,慢慢摸索出又快又準的搜尋方法。
舉例來說,若想得知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告,打「research」(研究)搜尋只會找到很多人在做的研究,但打「researcher」(研究員)則可以找到準確的研究報告,一字之差可以省去許多篩選的時間。看來網路資訊四通八達,判斷資訊正確與否前,重點還在於如何取得你要的資訊。
14歲移居加拿大當起小留學生的劉威麟,從那時開始養成每天用中文寫日記的習慣,一開始是因為思念家鄉,不過漸漸習慣跟文字當朋友後,就持續用中文創作,直到現在仍然維持一天寫600字日記。閱讀英文資訊,卻用中文寫作的劉威麟,思考是中英文並行,閱讀不分領域,長年累積下來的閱讀能力,讓他越看越快,造就他快速吸收、過濾和分析資訊的能力。
部落格風格堅持樂觀正向
大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的劉威麟,自認承襲了美國人開朗樂天的性格,因此對創作或資訊的分享,劉威麟堅持講樂觀、正向的事。譬如說,一個新網站成立,一定有很多人在攻擊它的缺點、它不完美的地方,劉威麟也可以這樣做,但他不想,「這社會上的烏鴉太多了」,他選擇看見事情好的一面。
網路上常有人批評他的看法和預測過度樂觀,事實上,個人部落格本來就是作者主觀觀點的呈現,劉威麟說「堅持講正面的事」是他個人的偏見。回台工作後,劉威麟發現台灣人普遍悲觀,部落格的經營理念也是想帶給台灣人另一種看待事情的觀念,因為「轉念」可以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再者,以創業家自居的劉威麟,認為應用創意人的角度去欣賞一個東西的好,而不是它的不好。就像新網站的成立,一定有它成功之處,「也許有一、兩個優點就足以成功」。
創意解讀比預測更有價值
長年從事網路相關產業,被封為網路趨勢專家的劉威麟,也會有資訊缺乏的壓力,劉威麟說,他將自己定位為創業家,而不是媒體人,不見得要拿到第一手的資訊;差別在於,他能否從同樣的資訊中,用自己的創意與視野解讀成有意義或別於他人的東西,「我想我的價值是在這裡」。
現在類似部落格的網路平台不勝枚舉,人人都有機會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文章好壞沒有準則,但文章的留言或回覆功能,會讓較高知名度網站的「粉絲」有相互討論或評論的空間,形成各擁一方的局面,劉威麟說這是網路的挑戰,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劉威麟部落格的粉絲團人數現在已經破萬,平均一篇文章有20至30人留言,這當中有好評也有壞評,而「不回留言也不看留言」是劉威麟維持寫作心靈自由的方法。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部落格是資訊分享的平台,但對劉威麟來說,寫出對得起自己的東西就夠了。
*Mr.6部落格:http://mr6.cc/
【訂閱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