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世紀,台灣在全球經濟中原本有無比出色的表現。我們是頭一個連續30年間年平均成長率保持在9%的高水準的國家;更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促成所得分配同步改善,在1980年所得分配平均度名列前茅,打破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魔咒。所憑恃的,就是勤奮儉樸的人民,加上不恥鄙賤,藉一般落後國家棄之如敝屣的加工出口業,充分掌握台灣當時的相對競爭優勢,令made in Taiwan的產品充斥先進國家市場,打開一條血路。
但這樣的好景,20年前倏然凋落,原因正是國內政經環境及法規稅制的劇烈變動,適逢周邊落後國家見賢思齊,紛紛效法台灣的成功模式,築巢引鳳,讓盛極一時的加工出口業飄零四方,促成好幾個速成的經濟奇蹟,卻令失去加工出口業帶動力量的台灣活力頓消,迷失方向,踟躕徘徊,前景暗淡。
這20年中,李、陳兩政權復落井下石,強以鎖國政策剝奪企業利用中國大陸藉加工出口猛然竄升的大好時機;國內外企業望望然而去之,海峽兩岸一消一長之勢日益明顯。而今兩岸四門洞開,我們要如何肆應長驅直入的龐然巨物,成為最嚴酷挑戰。
然而就在此刻,形勢又有了微妙的變化;20年前出現在台灣的種種不利因素,諸如金錢遊戲猖獗、工資日高、勞工短缺、法規稅制丕變等等,也一一複製於對岸加工出口業的大本營。在勞動合同法及內陸地區經濟景況改善的雙重影響下,沿海地區的工資大漲,上看每月5,000乃至1萬新台幣;即使如此,勞工仍然嚴重短缺,單是珠三角已缺工200萬人,一般台商普遍缺工三至四成。
低廉工資向來是加工出口業的生命線,當初台灣就是因為工資暴漲而驟失競爭優勢。但真正致命的傷害來自缺工,只要缺工風險高掛,如果貿然接單,找不齊工人,使信用破產,以後就無路可走。當此二者一時並至,大陸加工出口業恐怕也要敲起喪鐘了。對台灣而言,這是雙重打擊。一方面沿海加工業乃以台商為骨幹,一旦加工出口業凋零,這數以萬計的台商將何去何從?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們賴以為命脈的出口產業,其衣食父母正是大陸沿海的加工出口業;一旦出路斷絕,台灣的生命線也難以為繼。
不過,這雙重危機,若處置得宜,倒正好給了台灣東山再起的良機。當對岸工資騰貴、勞工短缺、地價大漲、稅負暴增,我們忽然發現,果能將台中港、台北港周邊荒廢浪費的區域劃為經貿特區,比照新加坡的低稅負、高效率,加上同樣的外勞政策,則其勞動、土地、租稅成本都不致高出對岸沿海地區,再加上made in Taiwan的品質與技術保證,產品售價可以平均高出一、兩成;更考慮台灣的基礎設施、法治民主、人才薈萃、中上游近在咫尺等優勢條件,必能招引過去飄零四方的加工出口廠商萬鳳還巢。
若有上萬家精挑細選的下游廠商帶著資金、設備、訂單蜂擁而來,在荒廢的土地上大興土木、大肆雇工、大量運用中上游產業的產出,不僅保全了原本出口產業的命脈,而且國內投資將會異軍突起,為內需帶來及時雨。如山東台商蔡永龍所言,每家廠商引進100名外勞,就會創造20至30個本地勞工就業機會,上萬家廠商就能增加30萬個就業機會。
由於這些廠商都自外來,原本土地也低賤無人問津,因此這一切都會是台灣經濟的附加價值。而當下游充實而有力,過去一味外銷的中上游產業才真正能夠與下游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共同提升設計、品質、技術,讓台灣再接續20年前戛然中斷的飛躍旅程。
【2010/02/23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