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妃麗04.bmp 

國內提倡「電腦輔助採訪報導(Computer-assisted reorting,CAR)」的先驅,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百齡,相當肯定《創新發現誌(ideas)》所進行的新媒體實驗。他認為,這是Web2.0時代「引進群眾智慧」應有的做法,藉由電腦的強大運算分析能力,可在茫茫網海中萃取出有價值的資料,這是相當有意義的創舉。以下為本刊與陳教授的訪談紀要:

untitled.bmp 

《創新發現誌(ideas)》問(以下簡稱「問」):在此請教陳老師,對於本刊採行的「藉由Data Mining技術,篩選歸納網路口碑,再重新編印發行,進入實體通路」的新媒體模式,在傳播學的開拓與應用上,有什麼看法與建議?

陳百齡答(以下簡稱「答」):這是一個相當新奇有趣,而且具有前瞻性的媒體實驗。媒體平常做的事,就是從許多雜亂的資訊中,搜集有意義的素材,再精煉成報導內容。這就好比從原油煉成汽油的過程。

萃取資料 如精煉油品

過去,通常是專精某領域的記者、研究員或評論專家,來負責執行這種「煉油」的工作;他們受命從各種管道蒐集其關注領域的訊息、報導,經過他們再消化、揀擇,而轉化成為我們所見到的媒體內容。以美食領域來說,若評論或資訊透過像朱振藩、唐魯孫、焦桐等「達人」角色的推薦、認可,我們通常就認為有一定的價值。用傳播學的角度來說,這些「達人」是比較具備「新聞鼻」的(編按:指判斷訊息是否有新聞價值的能力,以及靈敏搜索相關資訊的素養)。

《創新發現誌(ideas)》運用Data Mining技術,挑擇有價值的網路文章,「挑擇的標準」就很重要。就像用篩子來篩選資料,資料是編輯部所需要的,但編輯部要先正確的告訴網路工程師需要什麼,工程師才能設計出合適的篩子,並藉此篩出合用的資料。問:您所指的「挑擇的標準」、「篩子」,就是「關鍵字」嗎?我們以各類小吃作為關鍵字,在上萬筆部落格內容中進行比對,能否呈現意義呢?

答:意思相近,但可以再深入去研究──我們如何將人的意志與概念化成電腦的「篩子」?比如朱振藩等達人,他們挑選美食資訊時,用的是哪一套或哪幾套標準?我們能否以程式模擬建構出來?編輯要重新思考,對自己的雜誌和讀者有什麼設想,再朝此方向去設計所需工具。

以機器取代專家的情況下,怎麼建「判準」就很重要,如何定義一篇文章是「有價值」的?「判準」本身是否合乎需求,可以從執行後的結果來檢視,要是給了A,卻得到B或C的結果,就證明這個篩子做得不好,還需要修正。

例如要耙抓「某年最賺錢百大企業」的資料,電腦可以很快交件:看是按絕對營收、稅前淨利或稅後純益來排名,非常清楚。若要找出「最有創意的百大企業」,如何定義篩選標準,就費周章了。像討論「餐廳清潔」,就不一定有人寫,而且「清潔」也可能不是關鍵字,必須考慮讀者是否需要這類資訊。

新內容 正融入媒體

問:對於這種創新流程產生的資訊,應該如何提高它的公信力?

答:例如「好吃」要用什麼標準判定?要有幾個部落客肯定才算跨過門檻?浮濫過多的肯定文章,會不會是廣告?要如何排除?藉由這些檢視修正,可以增加資料的可信度與價值。

例如,大家都願意相信《米其林指南》對餐廳的評等,因為它自己開餐廳,雜誌報導的是記者一手親自品嚐的紀錄。而《部落客美食餐廳特搜》則是透過部落客文章的二手資料實證,把好餐廳挑出來,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新傳播模式。我可以為它下一個操作型定義:運用關鍵字與程式搜尋分析,產生出有價值的資料。

不過,創新的模式,也會面對新的問題。

問:哪些新問題必須特別留意?

答:首先是新內容正在融入媒體。例如時下的歌唱競賽節目,都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比賽,往往從培訓過程、評審與選手互動、彩排紀錄等,都成為重要的節目內容。又如政治新聞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文告式內容,閱聽大眾對政治人物的花絮、八卦往往更有興趣,「人際網絡」已成為重要的新聞內容。如大陸正熱的「人立方」研究,就與Data Mining技術的運用有相應之處。

其次,在Web 2.0時代,引進群眾智慧已是不可擋的趨勢。我們會有現成的工具,把不夠精準的東西集合起來,運用電腦分析,萃取成為有價值的資料。在這過程中,無論是電腦工具的研發,或是新資料的整合,都有很大的潛在商機。

但運用集體智慧的同時,也要考慮其資料價值。篩選資料時,必須注意勿流於庸俗化,太廉價的意見,即使為數眾多,也不一定值得參考。

 

untitled.bmp 

 

善用電腦 網路就是媒體

問:傳統媒體很少與電腦工程師互動如此密切,我們可否藉由這種ITEM(IT enable medium)模式,來修正傳統媒體因個人好惡所造成的扭曲偏頗?

答:我認為叫做ITES(IT enable service)比較好,因為最後還是要靠人來作選擇,總不能把決策權也交給電腦吧(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力相對渺小有限,但善用電腦的運算能力,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做媒體,尤其是專業的科技、財經領域,將特別有用。

傳統媒體人力不足,觀念也還不到位,運用CAR的方式,挑戰傳統媒體,的確是很有意義的創舉。從這個模式引申,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濃縮全球知識、提供比較完整世界觀的媒體形式。藉著這個實驗,《創新發現誌(ideas)》有機會建立一套新的媒體運作模式;當模式成熟,很期待見到你們複製分身,「整廠輸出」!

 

【採訪/金麗萍、胡秀珠、李珞;整理/李珞;攝影/胡秀珠】

【完整內容請見《創新發現誌》ideas 2010年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