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蔓.bmp 

金融危機逐漸演變為政治危機,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希臘,全球許多其他負債累累的國家,也面臨類似的挑戰。

這幾十年來,政府給人民過多不切實際的承諾,如今這些承諾可能和他們對公債投資人的諾言衝突。對公債持有人的承諾終究得以某種型式兌現,因為少了公債投資人的信心,政府對選民的承諾也無法實現。政治人物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說服心存疑慮的市場信任他們。但看看他們過往的紀錄,這個挑戰可能很艱鉅。

以歐洲為例,讓歐洲各國組成歐元區的馬斯翠條約(Maastricht Treaty),要求成員國的預算赤字限制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內,整體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但這些規定通常只有裝飾作用。

非歐元區成員國的英國為贏得市場對其財政的信任,也有類似做法,採行所謂的「黃金規則」(golden rule),規定政府在經濟不景氣時不能借錢花用,借貸也不能超過GDP的40%。但這些誓言的價值還不如記載這些規則的紙張,因為對景氣的評估可依當局的自由心證,或不讓借貸金額出現在帳目上,好讓政府得以繼續舉債。

各國政府仍不斷以類似手法向市場「掛保證」。歐元區已承諾更嚴格執行限制赤字的規定,要求會員國到2013年底前讓預算赤字降到GDP的3%以下。英國政府剛推出財政責任法,保證四年內會讓預算赤字減半。喬治亞更把舉債限制納入憲法,承諾舉債上限是GDP的60%、預算赤字在GDP的3%以內,若要加稅則必須訴諸公投。

投資人這回憑什麼要更相信這些承諾?動聽的話已不夠,如果政府想建立信用,就要拿出行動。希臘一方面不願加速釐清財政帳目疑雲,另一方面卻懇求歐洲國家支援;英國信誓旦旦要降低赤字,卻沒交出政策細節。就連喬治亞的法案也加了個但書,表示經濟衰退時不適用此法。

當選的政治人物大可推動財政改革,加拿大和瑞典近幾年便已這麼做,愛爾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現在可能也朝此目標前進。但這需要意志堅定的領導力。歐洲大部分國家如今似乎寧願得罪投資人,也不願嚇跑難以捉摸的投票人。政府不願對選民宣示縮減赤字的政策,只想豪賭經濟成長能帶他們脫離財政困境,繼續用刺激成長當藉口,掩蓋擴大債務的事實。但市場信心一旦瓦解,必要的調整勢必來得又急又痛。歐洲將為明顯缺少政治鐵腕付出沈重的代價。

英國有人半開玩笑說,如果今年反對黨保守黨勝選,他們應該請國際貨幣基金(IMF)來為他們不受歡迎的政策背書。希臘的財政主權可能交給非經選舉產生的機關則已不是笑話;歐盟執委會和IMF已派官員到希臘查帳,並指導其削減赤字的計畫。

政府或許會像銀行一樣,發現這場危機的代價是更嚴格的監督。部分國家將被迫交出部分權力,給國內或國際上新成立的獨立監管團體。這看起來或許像是民主制度的大挫敗,實際上卻是前20年授予央行獨立地位做法的合理延伸,也就是承認政治人物為求短期選舉效果的所做所為,對國家前途的威脅不下於肆無忌憚的銀行家。(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 編譯廖玉玲 2010/02/26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