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戰爭.jpg 

自2036年歐盟終於崩潰以來,面對南方會員國人口大舉遷移至北方會員國的沉重壓力,北方聯盟(法國、荷比盧3國、德國、斯堪地那維亞、波蘭及舊哈布斯王朝領土)在重整勢力與版圖後順利關閉邊界,不讓更多難民從飢荒肆虐的地中海沿岸國家湧入。

【文/摘自《氣候戰爭》,財信出版】

 情境/2045年 
全球平均氣溫:比1990年高出攝氏2.8度 
全球人口:58億人

 從災情更慘重的北非國家逃離的難民,在羅馬以南的義大利四處流竄,義大利幾乎國不成國;但西班牙、帕達尼亞(義大利北部)和土耳其都已取得核武,想要逼迫糧食較充足的北歐各國分出一些糧食。傾全國之力勉強自給自足的英國,已從歐陸撤出,並躲在先進核子嚇阻武器的保護傘下。

 就糧食生產而言,俄羅斯是氣氛變遷的最大受惠者,也是亞洲地區的強權。不過,經歷2020及2030年代混亂局勢後統一的中國,再度威脅俄國的西伯利亞邊境。華北平原的降雨驟減,加上境內幾條大河系統崩潰,農地日漸乾裂,即使中國減少800萬人口,廣大民眾也難以溫飽。南印度正再度崛起成為亞洲一股主要勢力,但因印度河、恆河和雅魯藏布江的冰川崩解,以及梅雨季雨量日漸稀少,使得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依舊慘遭飢荒及無政府混亂狀態的蹂躪。日本也跟隨英國腳步撤離大陸,成為一個相對繁榮的核武島國。

 ■對未來的預測:比想像更令人驚懼

 我上述的情境,不是氣候模型專家所說的那種;他們在預測時巧妙地略過氣候變遷對政治、人口及戰略的衝擊。而我所描繪的情境還假定,全球平均溫度在2045年上升的度數,也比大多數氣象模型所預測的更高,但屆時全球均溫高出攝氏2.8度,也在可能的範圍內,特別是某些正反饋機能在這段期間開始發生作用,諸如海洋碳匯(carbon sinks)局部失靈、永凍土層融化、夏季北極海無冰等等。不幸的是,從熱帶海洋、永凍土層,以及北極海獲得的最新資料顯示,這些反饋可能開始出現,而且比預期的時間早很多。

 全球糧食匱乏,在這個世界裡,出再多錢也買不到進口糧食。但仍有相對的贏家與輸家:北歐、俄羅斯與加拿大等高緯度國家,仍有足夠降雨,而且糧食夠吃;相形之下,中緯度國家的麻煩可大了。連美國都喪失許多農作區,因為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高原沒有降雨、東南部長年乾旱,供應加州中部河谷平原(Central Valley)灌溉用水的幾條河川,在夏季乾涸見底。西班牙、義大利及土耳其等地中海以北的小國,發現它們的土地漸漸變成沙漠,而且再也無法讓人民吃飽,更甭提地中海以南的國家,情勢更險峻。以往為中國華北平原帶來雨水的東北季風消失無蹤,供應華南水源的幾條大川,也遭逢和加州河川同樣的命運,如今,這兩個地區的河流只有冬天有水。

 

在此世界裡,人們開始面臨飢荒,但不全然是我們過去熟悉的飢荒景象——無助的農業社會人民以麻木、認命的態度來面對飢荒。反之,現在的飢荒受害者中不乏高度發展與具高科技能力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坐視其子女挨餓,只要可以拯救他們,即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因此,北方國家雖然仍能餵飽自己,但所剩糧食不多,甚至根本沒有餘糧,必須驅趕大批湧入的飢民,必要時得動用武力。另一方面,還須應付鄰國威脅利誘的奪糧企圖,因為這些危急的鄰國甚至擁有核武。講道理非但沒有意義且是白費力氣,因為這些國家已竭盡所能避免鬧大飢荒。

 

若氣候模型專家沒有料到這種情境,那麼誰會料想得到?當然是軍方。尤其在老牌強權國家,軍方非常悲觀地認為,在受壓情況下,民眾與國家循規蹈矩的可能性很低。職業軍人所受訓練是從緊急威脅的角度思考,而你會發現這將是一大威脅。不要輕忽專家權威告訴大眾氣候變遷的危險,以及軍事戰略家向政府提的建言,其中有很多關於將來會變成如何的訊息,而且內容完全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英國軍方的正視:從全球戰略看氣候變遷

 

英國官方長久以來都很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問題,而且英國軍方可以自由討論他們設想的任何情境。英國國防部負責未來軍事戰略構想的策略研究分析準則中心(DCDC),用30年的前瞻角度思考,在2006年提出長達91頁的第3版「2007-2036年全球戰略趨勢計畫」報告(Global Strategic Trends Programme 2007-2036),成為英國國防政策發展的重要依據。

 

這份文件就許多方面而言非常精密複雜。但文中有關氣候變遷對政治與戰略的影響,則出人意表的簡潔。以下是這份報告對此問題的所有論點:

 

需求與日俱增以及氣候變遷可能對重要主食造成壓力,例如漁產的快速耗竭,或是東亞的稻米及美國平原的小麥種植產能大幅減少,接連幾次的嚴重欠收,可能推升糧價大漲,造成經濟與政治大動盪以及規模很大而且次數頻繁的人道危機……。

 

用水的壓力增加,爭奪水的糾紛是導致已高度不安地區更加緊張的主因,甚至引爆軍事行動與人口遷移……。風險最高的地區是北非、中東和中亞,包括中國在內,該國的缺水及水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可能促使中國試圖將流入印度的河川(如雅魯藏布江)改道。

 

爭奪資源的壓力、氣候變遷,加上追求經濟優勢等因素,可能促使人口大規模快速移動。尤其是迫使撒哈拉沙漠周邊國家的人口逃往地中海、歐洲及中東。另一方面,南亞沿海被淹沒、陸地上的環境壓力,以及激烈的經濟競爭,將影響孟加拉和印度東岸的龐大人口。東亞的幾大列島,可能會受到類似影響,而地勢較低的島嶼可能變成無人島。

 

不幸的是,事情並非就此結束。這種預測未來的演習情境,只把我們帶到2036年而不是2045年。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的時間是在2006年12月,意味著該報告使用的氣候預測,是依據「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2001年的報告,而非該小組2007年的報告。基本上,這份報告使用的資料已不算新,平均有近十年之久。這會差很多,因為這些資料與預測會愈來愈不準。DCDC下一份報告的內容,至少是參考2007年的IPCC報告(雖然那也已經嚴重過時了),而且在氣候變遷方面可能預設了更壞的情境。

 【文/摘自《氣候戰爭》,財信出版】

【完整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61期〈PO出個人品牌力〉;訂閱大師輕鬆讀紙本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