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長路》,是一個「哇嗚」;關於感動的沉積,關於人心的思索。
2009年05月11日
如果你讀過《長路》,可能會覺得達利的這個感想很奇怪;如果你還沒讀過《長路》、但對這本書的宣傳文案有點印象的話,可能也會覺得如此感想莫名其妙。因為《長路》這個故事的背景設定,是一個因不知名災難而產生巨大變化的世界,天光黯淡、嚴冬將至,一對父子在廢墟之間踽踽行走,朝南方海岸前進,希望在那裡尋得一線生機。
從某個角度讀來,《長路》是一篇關於末日的寓言,敘述在文明毀滅的時代,這對父子如何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沒有其他人可以信任(人人都會因為想要生存而傷害別人),也沒有力量協助其他人(所有的力量都只能用在讓自己活下去這件事情上頭),道德的抗爭、人性的衝突,許多章節驚心動魄,許多段落發人深省。從另一個角度讀來,《長路》是一篇描述父子親情的故事,記錄這對父子如何在孤獨的旅途中一方面相互扶持,一方面勉力前進。一個是沒見過世界原來美好模樣的新生命,一個是疲憊掙扎求生的老軀殼,彼此提供給對方希望與在現實中行走的力量,許多橋段讀來令人惻然,許多對話讀來令人鼻酸。或者,再從另一個角度閱讀,《長路》彷彿是一首長詩,作者戈馬克?麥卡鍚的用字優美、自成韻律,幾乎每一頁都能讀到意味悠長的句子,或者精準得像利刃一般的比喻。
但為什麼「哇嗚」這個平凡的狀聲詞,在本書中讀來特別不同?
「哇嗚」一詞,在書中只出現過兩回,都是孩子發出的讚嘆。第一回出現在第 43 頁,父親和孩子在高地樹林中跋涉,黑暗中聽見一條河;他們花了一整天走到河邊,發現:「……他倆嗅聞到水,也知覺水挾的寒涼;濡溼的鵝卵石鋪散河岸。他靜立著注視孩子;哇嗚!孩子發出呼聲,目不轉睛望著瀑布。」第二回則出現在第 143 頁,父親和孩子在餓了一陣子後,意外地在一戶人去樓空的房子裡,發現儲藏食物的密窖,原來已經認為自己大限將至的心情,也因此升起了新的希望;父親在準備食物時,孩子起身如廁:「……孩子走過,髮絲因汗糾結;這是什麼?他說。/咖啡,火腿,餅乾。/哇嗚,孩子說。」
兩回「哇嗚」,第一次為的是遇見自然的壯觀,也可趁機補充飲水、滌淨髒污時所發出的讚嘆,第二次是終於覓得食物,雖然簡陋,卻是重新擁有希望時的欣喜。如此的世局,生存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很渺小、很本能,但卻也很實際。孩子兩回「哇嗚」,都在平時或許不見得會多麼感動的場景當中,但在《長路》當中,這個小小的感嘆聲,卻填塞了許多情緒:從最簡單當下的滿足,到模糊遙遠的希冀。
然後,達利發現,除了末世、親情以及詩意等等幾種角度之外,《長路》其實還有另一種寓意:孩子看著父親如何堅毅地生存,跟著父親認識這個世界,學習父親賴以求生、不見得完全符合道德判準的價值觀,也試著在這種價值觀與自己天真、熱心、樂於助人的天性之間取得平衡。事實上,這對父子行走的長路,正是人生的縮影:有經驗的年長智者帶領著年幼的心靈向前行去,發現、學習所有良善的與不公義的,然後,或許走到某個段落,年幼者就得開始自己摸索前進,甚或帶領更年幼的生命,繼續行走。
在《長路》故事開始沒多久時,父親憶起自己年幼時的往事,有這麼一段句子:「……這是孩提時代的完美記憶,這一天,形塑了日後的每一天。」是的。我們都跟著引領者見識世界的不同面向、學習生活的方法,在許多時候,發出我們小小的「哇嗚」;《長路》提醒我們:這些感動與知識的積累,正是形塑往後人生的重要元素。
其實,閱讀《長路》,也是一個「哇嗚」;關於感動的沉積,也關於人心的思索。
路仍在眼前開展;無論如何,時間都會把我們推著向前行進。關於《長路》的種種,在結束閱讀之後,仍會在人生裡一一體現。
長路(電影書衣版)
作者:戈馬克.麥卡錫
原文作者:Cormac McCarthy
譯者:毛雅芬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34361
裝訂:平裝
海明威與福克納的唯一後繼者,影響未來一百年的不朽傑作
【為了你,在這個早晨醒來,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勇敢的事。】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
◎2006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獎)
◎2007年普立茲獎小說類獲獎
◎2007年美國鵝毛筆獎
◎英國《泰晤士報》「近十年百大小說第一名」。(November, 2009)
◎《娛樂週刊》第1,000期紀念刊(June, 2008)列為近25年來最棒的一本書。
◎改編電影「末路浩劫」(威斯尼影展正式競賽片,2010/2/26在台隆重上映)由維果莫天森(「魔戒」、「黑幕謎情」)及莎莉賽隆(「女魔頭」、「偷天換日」)主演。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知名環保人士喬治.蒙貝特(George Monbiot)認為此書令麥卡錫足以名列全球「拯救地球50人」名單,認為「《長路》對環保的影響力可說無他能出其右。未來三十年內,這本書給予我們的警醒,勝過任何統計數字或報導。」(January, 2008)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美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時代》雜誌等十數家國際重要媒體推薦為年度好書
《長路》是一個父親寫給孩子的故事,是一篇懾人心神的寓言。
讀完這個故事,心中湧出的熱淚與力量,或可扭轉即將變得晦暗混沌的未來。
這是一個關於「相信」與「希望」的故事。故事的開場,設定在大災難發生的數年後。
孩子出生的前幾夜,不知名的災難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舉目所見只有冰冷的雨雪、無盡的黑暗,再不見清朗日光或蔚藍天色。荒蕪嚴寒的末日,道德淪喪,善惡無分,吞噬弱者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人性與尊嚴在此灰色煉獄裡蕩然無存。
一對父子在文明的廢墟間踽踽獨行,往南方海岸去尋找一線生機。孤獨的漫漫長路上,空氣是灰濛的,地面成灰,滿目瘡痍,眼前不見任何生物的蹤跡,唯有困頓凋零、無數死亡,然而父親仍教導孩子,要記得那個曾經有夢、有故事、有海洋綠樹的世界,要留守心中對於美與善的顧念與堅持……
當家園崩毀,人類滅絕,食物匱乏,只剩少數倖存者時,我們能殘害他人生命以求自保嗎?我們所仰賴的那些美好的價值和道德觀,將是延續性命的阻礙嗎?
麥卡錫在構思多年之後,以最精煉的字句織就,寫成《長路》一書,表達他對環境以及對人性的關注,也是獻給全世界的一首優美輓歌。
作者簡介
海明威與福克納的唯一後繼者
美國當代最傑出的小說家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1933.7.20-)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得主。一九三三年於美國羅德島出生,原名查爾斯.麥卡錫(Charles McCarthy)。曾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英國歷史最悠久之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普立茲文學獎、鵝毛筆獎等眾多獎項,有「海明威與福克納的唯一後繼者」之美譽。
一九六五年於藍燈書屋出版第一本小說The Orchard Keeper(此書編輯正是與福克納長期合作的Albert Erskine),其後陸續出版Outer Dark、Child of God、Suttree等,皆獲好評。
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血色子午線》(Blood Meridian)為麥卡錫創作生涯的轉捩點。此書開啟了麥卡錫往後以美國西部為創作背景的一系列作品。
一九九二年出版的「邊境三部曲(Border Trilogy)」首卷《所有漂亮的馬》(All the Pretty Horses),獲得大眾讀者的廣泛注意,將麥卡錫推向暢銷作家之林。生性低調的他,也在此時首度接受媒體專訪。
二○○六年,《紐約時報》將「邊境三部曲」列為美國近二十五年來最優秀的小說作品;於該年度出版的感人力作《長路》亦大受矚目,不但囊括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普立茲小說獎、美國鵝毛筆獎等重要文學獎,並由數十家國際媒體及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為好書。
二○○八年,名導柯恩兄弟將麥卡錫的《險路》(No Country for Old Men)搬上大銀幕,改編電影「險路勿近」囊括奧斯卡四項大獎。
二○○九年,麥卡錫獲美國筆會頒發索爾貝婁文學終生成就獎。
譯者簡介
毛雅芬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誠品好讀》、《放映週報》編輯,現為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傳播媒體系研究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