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DK的出版歲月.jpg 

我在DK的出版歲月

The Rise and Fall of Dorling Kindersley

作者簡介:克里斯多福.戴維斯Christopher Davis
出版界四十多年的老兵,一九七四年即為DK創社元老,大半生的出版生涯都在DK度過,從主編做到總編輯到發行人再到副董事長。培生(Pearson)二○○○年買下DK,他留任為發行人至二○○五年退休。現為出版顧問暨作家,定居倫敦。

我在DK的出版歲月.jpg 

作者:克里斯多福.戴維斯(Christopher Davis)
譯者:宋偉航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300元
出版日期:2010/02/01
類別:回憶錄

這是我個人的回憶錄,回顧我在獨立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y前二十五年的不凡歷程,不僅希望勾勒這一家公司的精髓──追求卓越,探尋新異,驅策成功,也想重溫我們在DK齊心協力共度的精采年歲、共享的歡笑。

【書摘】

 一九七五年秋,「竇林金德斯利」還是才誕生不久的小公司。那年秋天,我們第一次到法蘭克福書展探險,只有區區四人:兩名公司創辦人克里斯多福•竇林 和彼得•金德斯利,再加上卡洛琳•奧克斯,她是克里斯多福的女友,負責國外版權,另外一個就是敝人在下我。我們四人從倫敦自己開福斯露營車過來,一路穿行於鄉間野地,還沒從前幾個禮拜挑燈夜戰、瘋狂趕工的疲憊中恢復過來。那時節,不僅是我們公司出的第一批書要趕著付印,另也要為這一次書展的簡報擬出一份公司的未來出版計劃,同時還有折騰死人的五天苦日子要熬,一場接一場的會排得十分緊湊──簡報,說服,磋商,還有最累人的:走遍會場的各個展館尋覓新客戶。

 法蘭克福既不是養生聖地,那時更不是一年最好的時節。十月,一待秋霧從河面升起,混入交通廢氣和工廠煙囪排放的微粒煙塵,法蘭克福就成了歐洲的「鼻涕病」之都。數以千計的出版人從世界各個角落湧入,擠在沒有通風設備的展覽場館,害你全身乏力的病毒就此加速傳播,大家開的會自然不時會有人打噴嚏、擤鼻涕、咳痰,此起彼落,替大家穿插助興。不止,就算是要叫計程車,也得排上長長的人龍,對於得了「法蘭克福大感冒」的人,可不是一看病就好了大半的妙方(一般都還要冒雨排隊才行呢)。若是十分鐘過後就有飯局,搭計程車的話,應該提早一小時才對。其實,幾乎沒一件事不需要排隊等上好一陣子:一杯啤酒,十到十五分鐘,然後再花個五到十分鐘去等廁所。

 約翰•海巨格的《攝影全書》 便是那一年我們在法蘭克福書展推出的王牌,是我們打進歐洲市場的入場券。不過,那時卡洛琳和我朝大出版社的攤位靠過去時,還是活像托缽行乞的丐幫;沒人知道我們是誰,也沒人聽過「竇林金德斯利」是什麼東東。

 「我們是新開的小出版社。」我結結巴巴跟法國「樂如思」(Larousse)的老闆說道,一邊忙著將肩膀上的畫具袋卸下來;兩邊肩膀都背著這麼大的袋子,很像驢子馱著兩個馱籃。他瞅著我打量,滿臉不解。但我一打開袋子拿出出版樣張,他神色裡暗藏的不屑先是變成驚訝,接著變成好奇,好奇再變成欣賞。他想要和我們作生意了。這般的遭遇再多個幾次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有了縱橫全球的致勝利器在手。

 這些出版社老闆最動心的,可能還是發現我們並不是一招半式闖江湖的初生之犢;我們的展示品還有別的案子,一樣可以吸睛。那些書可不是沒名沒姓的「組稿」,而是有名有據的工具書,依彼得和克里斯多福一開始即訂立的原則寫就。也就是說,DK名下的出版目錄,本本都要有權威的名號,本本都要有最高的設計水準,務求勝過競爭對手一截。

 接下來的一九七六年春、夏兩季,是我在DK的年歲裏,最特別的一段時期。公司只有約二十名員工,還沒大到會有管理問題。大家也齊心協力熬過了名副其實的大火洗禮,眼前展現的是康莊大道。我們出的頭三本書,有一本《攝影全書》絕對稱得上大賣,還在製作的四本書《古代人類圖錄》、《自耕自食大全》、《攝影手冊》、《你們的寶寶》,給人的感覺一樣既刺激又獨特,而且,每一次克里斯多福和卡洛琳出差到歐陸賣書回來,就為這一番感覺再增添幾分;他們跑的每一趟路,從來就不愁勾不起客戶的興趣。公司裡的氣氛緊張但興奮,人人專心致志,賣力工作。炎炎夏日每逢傍晚,大家聚在「羔羊聖旗」外面人行道上,小酌啤酒,患難與共的強烈向心力,油然而生。

 DK的經營哲學從一開始就是要創造出一套搶眼的再版書目──我們經營法則第一條,就是頭一輪的銷售量至少要抵銷該書的頭版成本加經常開支,如此一來,只要再刷,就全是淨利。我們那麼快就能為財務打下穩固基礎,確實不凡。一九七七年夏,DK正式啟航後三十個月,我們也只出了七本書而已。頭兩本激起的水花最小,《強尼是怎麼來的?》在各書店都激不起買氣,《美酒賞味》的銷量也只算是勉強及格。不過,之後的五本書就是「紮紮實實好幾記」了。《古代人類圖錄》的銷量超過二十五萬本,其他四本《攝影全書》、《自耕自食大全》、《攝影手冊》、《你們的寶寶》,全都是超過百萬冊的暢銷書,後兩本還飆到好幾百萬冊。也因此,我們一年到頭都有再刷的收益從世界各地湧入,這些錢,我們再全撥作下一批書的出版經費,沒人想到要用來把辦公室改裝得美侖美奐,或替兩名社長打點名士派的花梢行頭。

 一般人講起DK,腦子裡迸現的頭一個詞就是品質。品質是DK核心價值至高無上的天條,日復一日耳提面命敲進我們腦子裏去。另一條則是出書務必要有親和力,對讀者好用、好讀。若是運用插圖來說明主題或做法,讀者會比較容易掌握,那就附上插圖,免得讀者還要在密密麻麻的長篇大論裏自行摸索。傳統出版社的老習慣就是這樣,不是不願意、就是沒辦法提供照片或插圖。

 出書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這也是DK的重要心法。一般人都需要知道些什麼呢?現有的書籍是否都達到了這樣的目標?我們可有辦法做出另一本更好的?而且,我們做的同時還是值回書價的作品嗎?DK每提出一則新的出版題材,發想的過程便是如此。之後,才會再把其他的價值疊上去。除了品質和親和力,出書還要講究獨特的賣點,和競爭者有所區隔。這是出書一開始的最大挑戰,也是我們會花那麼多時間設計樣張給國外市場買家看的一大原因。我們拿出去的樣張,一定要能展現獨特的賣點,讓可能的買家一眼就看出來:搶眼,誘人,有說服力。

 再下來一條原則就是權威感:一定要讓讀者覺得書裡的知識皆屬可靠。這種信任感,一般不是建立在該領域業已揚名立萬的作者身上,就是建立在有公信力的機構身上,經過該機構核可出版,等於是最大的背書保證。另一需要考慮的要件,是做出來的內容務必要能通行世界各地的市場。圖版若是帶有民族或階層偏見,則以不用為宜;書籍內含的資訊,務求絕對不帶任何色彩,以便斯德哥爾摩、雪梨或是薩拉耶佛的讀者,都不會覺得是異域輸入的作品。這是每一位文編、美編都要勤加鍛練的能力,練到成為第二天性。

 不過,DK表彰的諸般價值──對我──最突出的一項,還是彼得堅持出書務必兼顧美感和實用。這一點顯然是「工藝美術」運動一脈相承而來,簡單卻有力的觀念。拿水罐作例子好了,水罐若是設計得很好,輕易便能順暢倒出水來,那這水罐就很實用。但是擺在架上,應該也要可以供人欣賞才好。為什麼日常用品就不可以漂亮一點呢?彼得的目標就是要求我們在DK出的每一本書,都要有賞心悅目的美感,吸引大家伸手拿起來欣賞,這樣,連帶也就發現書裡的內容正符合他們需要,可供他們用以提升生活的某一面向。

 不過,要在一處市場打開最大銷量,關鍵還在於要打開圖書業之外的通路。一九七○和八○年代,讀書俱樂部的廣度和深度都很可觀。例如英國和荷蘭入列「首選」書單,印量預計可達十萬本;法國可能還要更高;德國的讀書俱樂部市場稱冠全球,印量可高達二十到三十萬本。只要擠進去一個空位,都跟中了大獎差不多。

 不過,那時候還有比讀書俱樂部更夠力的,就是像「讀者文摘」、「時代生活」這類郵購行銷的超級大機器。「讀者文摘」公司一年只出約六本大書,有本事把每一本書做得完全符合讀者群的需求;至於這一批讀者群呢,若是勾勒概要的話,就是:「英格蘭中部的中產階級中年人」。

 我們運氣很好,「讀者文摘」的美國公司有一對拍檔,約翰•波普和史都華•唐寧,在法蘭克福書展注意到我們的攤位,很欣賞我們出書的品質,便委託DK幫他們做《家庭園藝》打頭陣。這對我們是一大突破,為公司帶來全新的訓練;這下子我們必須學會「讀者文摘」的規格和標準,尤其是他們出版部的編輯風格:稿子交給他們全當作是髒衣服,不經他們一遍又一遍清洗,洗掉一絲一毫偏見才肯罷休。

 接下來三年,DK出了一系列大部頭工具書,都打著早已家喻戶曉的老字號作招牌,腳跟也就站得更穩了。

 

openbookchoice.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