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靠手腕,是較勁,亦是合作。面對亞洲黃金十年再起,台灣發揮獨特技術優勢,中國可憑藉廣大市場需求,發揮兩岸互補、合作優勢,將能在新世紀賽局中互相提攜、共同勝出。
「十多年前,許多專家認為台海兩岸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戰爭一觸即發。如今兩岸關係已密不可分,反而出現前所未有的穩定,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這是今年開春來台造訪,著有《世界是平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等暢銷書、三屆普立玆獎得主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對台海情勢的評論。
走過一甲子政治、歷史紛紛擾擾的年代,兩岸經貿關係卻如跳雙人舞般越來越緊密,根據統計,2008年兩岸貿易金額高達1,292億美元,光是台商到大陸投資就高達近5百億美元,再加上直航、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 ECFA)展開協商,兩岸未來無論是投資、貿易、技術人員交流、產業合作,必然進一步擴大加深。
在此同時,一海之隔的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也因中國官方政策改變而受惠。原本因過去50年軍事、政治的敏感,大陸沿海成為對台軍事行動的最前線,無緣享受到大陸經濟改革的成果;自從兩岸關係和緩後,中國大陸也開始看重這塊腹地,2007年在中共17大報告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使政策目標明朗化,2009年5月國務院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特區〉正式被視為國家級的經濟開發特區,並將以「先試先行」的模式給予建設、招商、投資、交流等彈性作法。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8年海西特區的GDP產值達1.89兆人民幣,年增率12.6%,光是福建一省的GDP產值即達1.08兆人民幣,且連續7年有2位數成長。
「2020年海西特區GDP可望上看4兆人民幣,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超群表示,海西經濟特區是以福建省為主體,包含浙江、廣東、江西3省,人口約9千萬人,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東與台灣、西與內陸腹地貫通,撇開政治因素,海西特區的確是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據點,也可成為台商進軍大陸內陸或長三角的中繼站。
沿海桃花源魅力招手
張超群分析,大部分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投資的台商為傳統產業,當中國大陸正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時,傳產會被中國政府視為不夠先進,希望台商往內陸移動,配合開發中西部計畫。「但是台商主要作出口,移到中西部整個配套措施不存在,貨物出口問題很困難,海西特區就可能成為這些台商移轉的基地。再來是有先試先行的優勢,像服務業、金融、電信等這些法令嚴格與在地化程度高的產業,因為規範彈性大、標準降低,台灣企業能以海西特區為測試市場,作為發展平台。」張超群表示。
目前海西特區的重點產業有電子資訊、石油化工與機械設備,福建省原是中國印象管電視最大生產基地,目前已轉型生產平板電視、TFT-LCD,福清縣更是全球最大的顯示器生產據點。此外,廈門政府展開火炬計畫,建設火炬高新產業區,作為平面顯示器基地,吸引相關零組件台商投資,如友達、東元。
張超群認為,台灣雖是全球第二大的TFT-LCD生產國,但代工畢竟毛利低、獲利不穩,必須思考如何朝高值化,「我們擁有技術,大陸也有TCL、海信等知名品牌,兩岸若能合作共同研發、生產甚至共創品牌,要超越三星、LG不會是難事。」
石化業部分,位於泉州泉港工業區的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為最主要的石化中心,目前台商翔鷺石化已經在廈門投資,石化業下游的正新輪胎也在廈門擁有龐大的生產線。
張超群表示,台灣是世界第七大石化產品生產基地,產業規模居全球第16名,產值更占台灣製造業1/5強,產業鏈完整、具有競爭優勢。為了吸引台灣石化產業投資福建,泉港工業區特別花60億美元,開闢「福建泉州台商石化特區」,台灣的大連化工、李長榮、和桐化學、長春石化、國喬石化、台灣石化皆有參與。
預計2020年福建泉州台商石化特區將成為年產值2千多億人民幣的國家級石化基地,生產2400萬噸煉油、300萬噸乙烯、各超過100萬噸的合成樹脂與合成橡膠。事實上,設置台灣石化專區是中國中央給福建省的特權,也是中國大陸在「十二五」計畫之外,特別給台灣的專區。
風向球轉變石化產業看漲
泉港區代表也與台灣石化同業公會會員等多家企業代表,簽定台灣石化專區龍頭項目每年100萬噸輕油裂解乙烯項目框架性合作協議書,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是台灣石化業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整體落戶中國的首例。
張超群認為,台灣石化業有機會藉由參與大陸石化輕油裂解業,完整布局台商石化業供應鏈,由輕油裂解到塑膠原料的石化中心,上下游產業整合,且具有免關稅/加值稅、近於市場的優勢,台商可以調度產量。
然而,兩岸石化業合作的困難點在於「法律不允許」,處於小倆口你情我願,但父母不允許的局面,「台灣對輕油裂解大陸設廠仍未解禁,大陸也並未開放石化上游裂解的外商投資。若石化廠商單獨到海西特區設廠,原料取得不易、原料、成品運輸成本過高、利基不大」。
然而台灣石化業出口大陸未來可能面臨危機,張超群分析,中國政府透過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前進行資源布局與戰略儲備,對石化產業規劃進行中長期的規劃,為「十二五」的產業調整作鋪路,戰略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他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積極扶持大型石化企業,「台商競爭力逐步消失!」中國官方鼓勵大煉廠整合小煉廠,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石化產業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像是中海油已在整合旗下東營和濰坊等城市的小型煉廠,中石油集團也已與濱州的煉廠展開洽談,而中石化集團則收購了濟南的小型煉廠。在新九大煉油基地規劃中,皆以中石油與中石化旗下的煉油基地為主。
「台商正逐漸失去吸引中國大型石化企業合作的籌碼與誘因。」張超群更進一步指出,中國提高高階石化產品的自給能力,對於精細化、尖端化、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特別重視,會鼓勵自行發展,儘量替代大量進口,台灣石化產品以中國為最主要市場,亦以高值化為發展目標,產品出口勢必受到衝擊。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2010年投資亮點─中國、上海
【文/周筱玲】
近期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表示:5至6月簽ECFA,中國議題再度引爆。不可否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快速成長,已躍居左右國際經濟的重要經濟體,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以擴大內需為手段,撐起經濟持續成長,更被期待為拉抬全球經濟復甦的引擎,甚至預估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尤其是近年來政治、經濟與社會都有結構性的轉變,因此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何方。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國際趨勢大師奈思比在《大趨勢》中的種種預測,每一種都證實為真,所以他的新書《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特別值得關注,中國大陸60年來GDP每年以8.1%成長,60年內經濟總量增加77倍,2008年GDP為3.86兆美元,為美國的27.2%,日本的78.6%,這一切都在在顯示中國已躍升國際舞台,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經濟體。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1/5,因此當中國經濟成長開始啟動之後,全世界就會立即受到影響。
此外,在過去短短10年內,中國外匯存底成長10倍,現在有超過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比第2名的日本整整多出1倍,人民幣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而談到中國,就不能不談到東方明珠─上海,預料2010年的上海世博將可掀起另一個高潮,在中國的計畫經濟下,上海被規劃成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
上海不僅將浦東從無到有打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成績,還再一次將浦西藉由大虹橋塑造成上海起飛的雙翅。以位居長三角,與國際接軌最早的上海為中心軸,日益完善的交通,正形成長三角2小時城市商圈。而大虹橋的開發,不僅連結了滬寧、滬杭、滬蘇浙高速公路,成為上海市區與長三角地區交通銜接的門戶,更橫跨長寧、閔行、青浦、嘉定、松江等6個區,輻射整個江浙,GDP總值甚至比浦東還高,是上海世博會之外,另一件對上海影響深遠的大事件。
2010年上海虹橋與台北松山機場即將對飛,以及上海世博、台北花博的造勢宣傳,兩個城市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已不可避免。而在投資組合中,「中國」絕對是個重要角色,不論是房地產、基金、股票或其他投資,投資人都必須趕緊做好功課,對她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499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