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趨勢.bmp 

為了應對內外環境的嚴酷挑戰,中國今年勢必進行「大刀闊斧」、「真槍實彈」的經濟結構大調整,以全面改善及提升經濟體質。對此,甫於3月上半月在北京舉行完成的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作了深入討論,並已達成決議。這是今年中國政府的要政方針,其動向值得各方關注。不過,我們發現,當前相關的政策架構,尚未達「完整配套」的程度,其中雖有不少「亮點」,卻也存在一些「盲點」。因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政策調配」,以免造成新的偏差。

     關於中國政府今年調整全國經濟結構的政策方針,在溫家寶總理向「兩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說得很清楚。其主要內容是,調整振興重點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發展服務業、節能減排、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總的來看,這套政策方針的實行目標,顯然是要打造一個技術進步、環境優化、均衡發展、效益良好的經濟與社會體系。

     這套政策方針目前實行的「勢頭」究竟如何?我們從本次「兩會」期間相關議題的討論過程與氛圍去搜尋,發現其已顯現出來的「亮點」,在於政策取向清楚,使全國上下有規可循。更加上,中國政府對此的政策布局與政策後援相當實在,如權責機關的指定、相關開支預算的編列、實行成效考核機制的建立等,都相當具體。一般相信,在政策強力主導下,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今年將跨出一大步,再假以時日必將使全國經濟生態全面更新。

     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及節能減排的倡導,這兩項在本次「兩會」中的表現更為強勢,因其皆為產業體系中新崛起的元素,動見觀瞻,也容易做出政績,因此受到與會人士的追捧。其中,發展「物聯網」、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產業、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新技術等具體項目,都受到大會的熱烈討論。上述項目,儼然已是中國未來實現「經濟強國」理想的根本。

     但是,相對上,這套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方針,也有一些「盲點」,也就是不足之處。最主要在於「政策配套含混不清」。其中最應該加以議論的是,人民幣匯率政策,未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密切掛鉤,兩者顯係各行其是。將來如不加以協調,則人民幣匯率的起起落落,恐怕會干擾經濟結構的調整,甚至對其造成「誤傷」。如人民幣過度升值,誠然有助引進國外高科技設備,頗能助益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發展,但另方面卻會嚴重挫傷中小企業,因後者需要商品出口市場來支撐,對匯率升值的耐受能力小。

     本次「兩會」對匯率政策,僅作成「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之政策口徑,而未加以「產業關聯論述」。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經濟結構調整,究竟是助力抑或阻力,目前猶未可知。

     另一項配套不佳的政策,在於「房價調控」。針對大陸民眾普遍詬病的房價上漲過快、房價水平過高問題,本次「兩會」達成的政策共識主要是「遏制部份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雖會議期間中國政府新公布了管制土地標售的舉措,但並未直接干預房價,將來的房價調控,似乎也將採用較軟性的迂迴手法。有位部長在會上坦承,「未來20年中國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是很大的」。這使人們對未來中國房價的持續走揚,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資金依然會大量流入房地產業,相對上會擠壓其他的產業投資,並弱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動能。

     為整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計,中國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強化房價調控政策,使社會投資不再過度集中於房地產,或至少能有效引導沿海房市資金轉向內陸地區,這樣起碼能加速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無論如何,中國社會資源不能再過度傾斜於房市,特別是沿海房市。那種傾斜,依各國經驗,必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剋星。

 

  • 2010-03-21
  • 工商時報
  • 中國大趨勢.bmp 

     

    大陸地方政府的破產危機

    去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逐漸引起關注;今年兩會的召開也讓這個議題更加被公開討論,中國內部與海外媒體都大幅報導此議題,彷彿1990年代初的「三角債」危機要再度重演了。

         固定資產泡沬是今年北京關切的重要經濟議題。而去年固定資產會大幅增加,主因是中國政府為了對抗金融風暴,採取擴張性金融政策,地方政府趁機大量運用「融資平台」來取得資金。「融資平台」是指地方政府用土地或公共設施做為資本金成立的投資公司,地方政府藉這些投資公司向銀行借錢或發企業債融資來進行基礎建設。

         中國法律規定地方政府採取平衡預算、不能舉債,因此地方政府就以成立投資公司的名目獲取資金。這類投資公司保守估3800家以上,而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史宗瀚估計更達8千家。籌到的資金主要投入基礎建設,而這類投資規模大、回收慢,很容易讓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營收來支付銀行貸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明白指出,以土地為抵押的借款,以及項目本身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貸,這兩類貸款最可能出問題。

         升息將使債務雪上加霜

         到底債務規模多大?據香港中國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各融資平台機構管理總資產達8兆(人民幣,下同),其中銀行體系對這些機構的貸款餘額將近6兆,占去年底貸款餘額的15%。這些貸款8成以上用於基建投資。中國各地縣級融資平台占了地方債務總額7成5。而縣級單位是還款能力最弱的一群,最可能引爆信貸風險。這份報告指出,2008年上半年,地方債務總額只有1兆7千億,在過去一年多之內卻成長了250%。

         龐大債務為地方政府帶來沉重的還款壓力。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對《瞭望》雜誌指出:「現在估計地方總債務在10萬億元(10兆)以上,而地方預算大概有7萬到8萬億元,怎麼可能還得上?」香港中國銀行的報告則保守地以6兆債務餘額估計,每年還款額將達5千2百億元以上,相當於去年地方財政收入的16%。如果其中一半還不出錢來,銀行業一年盈利將減少4成4,不良貸款率將增加7%。若央行為因應通膨而升息,對地方政府債務更是雪上加霜。

         史宗瀚的估計更嚴重,認為到去年底中國地方政府未清償貸款總額已達11兆5千億,而且銀行還可能再貸出12兆7千億給地方政府。他預期,將來可能出現的壞帳總額將達3兆人民幣。

         地方政府退出投資經營

         中國地方政府財政不健全長期存在,有人把這次債務危機歸因於中央與地方分稅制造成的。香港中國銀行的報告卻認為分稅制不是造成地方政府收支能力下降的主因,而認為根本原因還是地方政府介入經濟過深,涉足過多投資經營活動。報告建議,地方政府應逐漸從直接的投資經營中退出來,只承擔管理和服務責任。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提出解決地方債務危機的建議中包括一項:允計地方政府公開發行公債。當然,地方政府若未改變過度介入經濟的習性,將來發行公債也可能導致債台高築。

         1990年代的「三角債」成因是當時公營企業缺乏市場經濟的管理經營概念,根本原因是,對這些公營企業與銀行而言,反正虧的都是國家的錢,他們不在乎。如今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亦如此,地方認為既然國家政策要擴大投資,就理所當然拿公營銀行的錢、不計效益盲目投資。投資過程中自然有許多可以分配的利益,至於未來效益如何?反正虧的是國家的錢,他們可不想去操太多心。(作者為專欄作家)

  • 2010-03-21
  • 旺報
  • 【顧爾德】
  •  

    中國大趨勢.bmp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China’s Megatrends—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原文作者:John Naisbitt、Doris Naisbitt
    譯者:侯秀琴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4372
    裝訂:精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