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bmp 

 

唐朝名臣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述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一般都視為「載舟覆舟,可畏惟人」這個諺語的出處。然而若要細究,則應出於荀子法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其中所稱「庶人」,恰好是當今吳內閣強調「庶民經濟」(或「庶民政治」)之所本。古時帝王專制體制下,都還顧及「載舟覆舟,可畏惟人」,今日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施政更當以民意為依歸。

     最近幾週來,我們看到民意力量「沛然莫之能禦」的一面:法務部前部長王清峰因為理念與「民意」不符,因此黯然下台;相反地,理念與「上意」不符,原本要辭官的衛生署長楊志良,卻因獲得民意支持,逼得府院最高層都出面慰留,最後行政院得了面子,衛生署贏了裡子。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施政若無法得到民意認同,必定窒礙難行;魏徵「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的警告,應引為鑒戒。

     上週一項有關總統選舉的民意調查結果,民進黨的蘇貞昌竟以38%支持度,勝過現任總統馬英九29%的支持度,著實引發社會震撼。因一般而言,在位者有其行政資源優勢,通常處於較為有利的一面;而且馬總統在人格操守與勤政愛民的表現上也著有口碑,竟然在民意支持度上落後於在野黨潛在對手,其中原因,恐在於施政表現未能讓民眾感受到被照顧、被關懷。

     民意調查從其本質而言,是反應受查民眾在調查時點對特定議題的感受,多少帶有情緒性。因此,有時候民眾所反應的,可能不只是針對特定議題的理性回應,而會將其對議題相關事件的綜合感受,在調查時做感性的宣洩。此種現象,在人選抉擇的民意調查上,更為明顯。換言之,在馬英九與蘇貞昌二者擇一時,馬總統就得背負最近有關廢除死刑、調高健保費、公務員3%以上丙等…等相關議題的民怨,而蘇貞昌則是「不做不錯」,反倒沒有可以挑剔的,因此蘇貞昌反而有「不在位優勢」。所以,前述民調結果乍看令人震撼,其實「民意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執政當局若能將施政的用心與結果讓民眾感受得到,就能使包袱變成助力。

     在政策決定的層面上,如何「符合民意」,其實一直是執政當局最大的難題之一。即使是地方政府,也經常遇到「民意矛盾性」的困擾。舉例來說,如果做民意調查,以「需不需要興建變電所」為議題,相信民調結果是大多數人都同意興建。然而,同一個民調也會得到「變電所不要設在我家附近」的更大多數民意反應。此次有關健保費調漲議題,民調結果是大多數人都贊成行政院的主張,希望七成五民眾不增加保費;但又同時都認同衛生署的堅持,要求健保費的調漲必須足以解決健保財務惡化的問題。此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矛盾,有賴執政當局不厭其煩地與民眾溝通,才能讓全民理性地接受其務實合理的方案。

     民調還有一個讓施政備感困擾之處:民意以為善者,施政卻難以為繼。以最近銓敘部「公務人員考績法」案為例,銓敘部為使公務員汰弱留強,主張公務員考核至少要有3%以上列為丙等,據稱已經做過民調且得到七成以上民眾的肯定與支持。若是如此,行政院各單位理應順應民意照辦。然而,在實務上,由於政府單位大小不同、性質不同,若單位少於20人而要貫徹3%以上丙等,每年要有一人考丙,等於實質上是5%考丙;再者,有的單位有其歷史包袱而冗員充斥,3%或更多人考丙實不為過,但是有些單位從設立之始,就已經精簡嚴選人員,新法還要強迫3%以上考丙,就顯得強人所難。

     有鑑於此,政府單位在推出任何新措施之前,若影響層面甚大或執行上可能引發強烈反彈壓力者,宜先選擇小試點試行。例如,前述公務人員至少3%考丙的法案在推出之前,先由銓敘部在其部內試行,然後進一步在考試院內試行,確定無窒礙難行之處,或對窒礙難行之處已經妥善處理後,再全面推行各政府機構。如此,一方面可贏得社會民意肯定,另一方面數十萬公務人員不致人心惶惶,也不必勞駕總統為此出面協調行政、考試、立法三院的院長,更可避免公務員的不滿,成為社會爭議話題。

     總之,「載舟覆舟,可畏惟人」,不是只有國家領袖要戒慎恐懼而已,各級政府單位的施政方針都應以民意為依歸,施政過程要讓民眾感受得到政府的用心與苦心,施政成效更要讓民眾感覺到政府是在為他做事。尤其對事關數十萬人之大政,例如兩岸協商簽署ECFA、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等,都宜事前周密宣導或採取「試點」方式逐步試做修改。如此,施政與民意結合,「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終究才能在民調結果上顯現執政成效。

 

  • 2010-03-22
  • 工商時報
  • 【社論】
  •  

    新政治出發.bmp 

    天窗亮話-專業不敵民粹,政策失去準則

    最近馬政府亂無章法,已經惡化到不可思議地步。原可公評的三大改革,包括挽救健保、廢除死刑、公務員考績從嚴,竟然相繼搞成政府內訌、部長請辭、社會對立、民眾反彈。政府領導無能,不敵民粹當道,不但導致好事變壞事,好人變壞人,更糟的是有心改革的好官,還可能先被反淘汰出局。

         三大改革相繼走調,一方面突顯政府內部溝通混亂,一方面也突顯專業不敵民粹。院長是否喊卡,幾乎取決於哪邊聲音大:衛生署長須辭職示威,才能逼迫閣揆正視健保現實;法務部長高調廢死,自以為呼應總統,卻惹惱民意被迫下台;銓敘部長勇敢挑戰公務員特權,輿論叫好,高層卻憂心選舉衝擊,又陷入敷衍喊卡。

         奇怪的是,成天標舉「庶民經濟」的吳揆,卻只對健保漲價、廢死反彈、公務員跑票等民粹抗議特別敏感,但對更多人憂心的兩岸議題卻頗為遲鈍。例如三月四日,國貿局突然開放中國血漿來台,被立委痛批是更危險的美牛翻版。事先不知情的衛生署,竟召開記者會表示中國既非狂牛疫區,當然可以進口血漿,而且還保證只做試劑,不會注射人體。

         問題是,反對中國血漿進口,與狂牛並不相干,而是不信任中國品管。難道衛生署忘了三鹿奶粉教訓?這些毒奶何嘗不也通過中國政府檢驗?更何況血漿影響比奶粉更全面,衛生署豈可忘記河南愛滋村的輸血感染災難?又如何保證不會有醫療業者濫用中國血漿?放眼全球先進國家,有哪一國如此放任進口?

         美牛事件導致劉揆下台,想必吳揆銘記在心,但他對進口中國血漿可能引發的更大風險,卻毫無警覺,即使在部會與立委交鋒之後,仍然不發一語。這難免令人懷疑民意不敵兩岸,為了避免引起兩岸不快,吳揆對於兩岸爭議項目盡量迴避不碰,原本敏感的庶民感受突然變得魯鈍不靈。這種對內「專業不敵民粹」、對外「民意不敵兩岸」的雙重標準,實在令人搖頭。

         記得吳揆上任之初,還曾信誓旦旦表示,為了尊重民意,ECFA必須取得六成支持才可洽簽。如今不過半年多,仍有六成以上民眾不了解ECFA內容,馬政府卻一再揚言六月完成洽簽,吳揆對於自己的政治跳票也毫無解釋,又是「民意不敵兩岸」的另一證明。

         專業不敵民粹,使好事變壞事,好人變壞人,好官難出頭,是馬英九「好人治國」最大諷刺。民意不敵兩岸,使兩岸壓倒一切,民主失去討論,政策失去標準,更是馬英九「有利於台灣、有利於人民」的最大反證。(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 2010-03-22
  • 中國時報
  • 【郭正亮】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