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通訊評論.jpg 

近代科學進展面貌內涵日益繁複,影響也愈形深遠,到底何種成果值得刊佈於世,也迭有爭議,《自然》特別討論了他們的論文選刊標準以及科學價值觀 。

如同當下頭條新聞明確顯示的,諸如氣候變遷這些領域裡科學結論的爭議,無論其故意與否,都足以破壞公眾對科學的信心。由於期刊是科學進程的關鍵成分之一,向大家解釋我們是如何選擇《自然》刊登的研究論文,也許是有意義的;本文將著重於我們所注意到在學術界以及其外所抱持的一些錯誤印象。

有一種似乎永不消聲匿跡的說法;是指《自然》的編輯設法炒高期刊的影響力因數,方法是在投稿的論文(去年約有一萬六千篇)中篩選,以尋找其中有希望被大量引用者。我們沒有這樣做。原因不僅是很難預測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還有引用次數也並非判定論文重要性的可靠方法。以兩篇在二○○六年六月發表的有機合成化學論文為例;其中之一,《三重連鎖有機催化反應中的四個立體中心控制》,在二○○九年年底時已獲引用一百八十二次,且是該年度本刊刊出的化學論文中被引用第四多者。另一篇《2-奎寧銨四氟硼的合成和結構分析》,則在同一時期被引用十三次。然而,後一篇論文被美國化學學會的雜誌《化學與工程新聞》選為傑出科學成就。

事實上,我們刊出的論文中,被引用十餘次者遠多於被引用上百次者,雖然後者決定了我們的影響力因數。我們非常自豪於我們的選擇廣度。

另一個歷久不衰的迷思;是一個負面審查意見,就足以決定論文的被拒絕命運。相反,去年有多次所有的審查者都對某篇論文不感興趣,但是我們基於自己對其價值的預測,仍然同意了發表。在我們擔當的任務中,這種內部評估一直居於核心地位;《自然》從未有過一個編輯委員會。我們的編輯每年會在科學會議和實驗室投入幾個星期的時間,且不斷地閱讀文獻。進入評審階段的論文,都會由至少兩位的審查者審查。對於跨領域論文,審查者的數目更多。我們對任何技術問題均會採取行動;我們珍視審查者對論文具有潛在重要性與否的意見。但是,我們的最後決定會基於一些重要標準,例如該論文對機制透視的深度,或是其作為資料來源或開啟創新技術的應用價值。

同時,我們採取了嚴格的原則;我們的決定,不受任何作者的身份或其所在地區的影響。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有多位作者,往往來自幾個國家。我們也常常拒絕作者群中正巧就包括了地位崇隆或當紅科學家的論文。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在各個學門中,都倚賴少數位高權重的審查者。事實上,我們去年用了近五千四百位審查者,而且還不斷招募更多審查者,尤其是年輕、擁有新技術實際操作經驗的科研人員。我們採用全世界所有科學發達地區的審查者,無論他們是否在本刊發表過論文,也會迴避那些有回應遲緩紀錄的。在競爭激烈的領域,我們通常會按照作者的要求和我們自己的判斷,避開已知有利益衝突的審查者。

關於本期刊的迷思仍將繼續擴散。我們只能努力確保,盡可能有力且客觀地執行上述過程;我們將秉持此態度,恆久的追求以提供讀者我們所能匯集的最佳科學。

(本文為二○一○年二月十八日《自然》雜誌的社論)

【文/知識通訊評論】

【完整內容請見《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九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