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創造百億事業:理解中國模式,經商無往不利.jpg 

家電下鄉」這項擴大農村消費的政策,拉抬了一些產業的營收;部分台灣企業也分享到利益。今年中國發布有關「三農」政策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宣示,要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力度,同時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對現行限價內產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超出限價的產品則實行定額補貼。

     「家電下鄉」政策從2007年12月分開始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進行半年試點,到了2008年12月宣布在全國施行,做為對抗全球金融海嘯財政手段之一。實施近一年卻發現,成效與預期差距很大。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去年底表示,到11月底「家電下鄉」實際銷售金額540億元。這個數字只勉強超過預期的千億金額半數。

     「家電下鄉」成效不如預期原因有很多,例如受補助的品相太少、最高限價過低,申請補助流程太慢等等。財政部也在施行過程陸續做了技術性修正。不過從地方政府單位對「家電下鄉」政策的檢討報告,發現有些更深層的問題還是難以克服。

     農村基礎建設落後

     去年9月湖北省統計局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家電下鄉」產品利潤遠較一般商品低,讓零售商銷售意願不高。而國家統計局陝西調查總隊的報告中也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下鄉家電產品毛利只有售價的8%至10%,扣除運費、營業費用、稅金以及售後服務等費用,利潤非常小。一家電器行老闆估計:一台21吋彩電定價656元,進價590元、運進費10元、票面稅20元、送貨上門運費20元、工人上門安裝調試費10元後,商家每銷售一台21吋彩電的利潤僅為6元,這還未扣除房租等費用。

     財政部為簡化補貼流程,規定從農民提出申請補貼到補貼款入帳的時間不得超過3個工作天。不過湖北省的報告卻指出,基層財政部門人手、經費不足,每個月僅能集中兌付一兩次,很難做到財政部的要求。

     更根本的問題是,農村基礎建設不完備。湖北省報告指出,全省有近20%的自然村不通公路,交通不便導致農民購買難、兌付難。鄉鎮沒有電器店,而縣級銷售點因運輸成本高,不願意送貨下鄉。農民要去申辦一百多塊錢補助要花的交通費用、時間成本太高。報告還指出,70%以上的農村居民戶沒有自來水,而且電力系統落後,通訊網路也不佳,這些都阻礙了家電商品進入農村。不少農民抱怨,空調一開就跳電,根本不能用。

     持續提升農村消費

     「家電下鄉」政策是以財政補助加上行政手段來推動,而它面臨的根本問題在於農村地區本身缺乏一個較健全的市場結構,光靠行政手段無法讓廠商有意願在農村布點做生意,也讓農民擔心買了家電將來沒有辦法維修。再加上基礎設施不足,讓許多家電產品下鄉之後卻無用武之地。

     家電產品是耐久性的產品,如果農村收入無法提高,農民也捨不得隨著新機種上市而淘汰舊家電。國家也不可能無限期補助農家購買家電。預計4年的「家電下鄉」計畫結束後,若農村購買力沒有增加,農村地帶的家電市場恐怕反而會更冷清。

     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農村購買力沒有持續提升,自然無法撐起農村市場。日前《上海證券報》指出,國務院發改委正在加快制訂「國民收入分配優化」相關方案,以增加農民與工人的收入。發改委的官員指出:「當前國民收入分配的問題在於政府收入比重過高,居民收入比重過低。」從1995年到2007年,國家財政稅收成長5.7倍,城鎮居民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7倍,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長了1.2倍。

     如果農民收入無法更大幅度、而且持續性增長,家電就不可能源源不絕地下鄉。

     (作者為專欄作家)
 

  • 2010-03-27
  • 旺報
  • 【顧爾德】                                 

 

黑道商學院.jpg 

 

 

社評-全球新局與兩岸國企合作 

                                                                          2010-03-27 旺報

為著谷歌、貿易、匯率、力拓胡士泰案等問題,中國與西方經貿關係出現緊繃。

     但是,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會,溫家寶與60多位全球財經巨頭會面時強調,目前的問題,只要平等協商,在5月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會議,總可以找到辦法解決。同時,呼籲全球同舟共濟面對危機,中國將以行動增強大家信心,歡迎外企到大陸投資。

     這項善意,讓我們對中美的宏觀經貿發展,出現樂觀期待。經貿問題畢竟是攸關民眾生計及企業發展的重大議題,各國政府深切明白,合作的利益是大於對抗所帶來的兩敗俱傷。

     在「後金融危機」時刻,全球經濟復甦稍露端倪,但歐元區深陷主權債券的衝擊,美國抵押房貸破產猶處高峰。

     面對如此困境,以及因應全球競爭進入激烈的經濟戰國時代,我們注意到,西方跨國企業為增加競爭力,為免遭淘汰,為創造盈餘改善財報,近來在各個產業領域或地區,正紛紛與大陸集團企業,展開前所未有的合作。這個新的合縱連橫策略,值得台商關注與借鏡。

     南韓打敗西方跨國公司取得沙烏地阿拉伯興建核電計畫,震驚台灣與世界核電界。大陸華為電信設備商與美國軟體商合作,打敗易立信與諾基亞,拿下挪威3G電信設備標。比亞迪在巴菲特入股投資加持下與德國賓士合作生產電動車。大陸石油集團與英國石油及殼牌等在阿根廷等探油與煉油。

     中國高鐵決意拿下沙烏地阿拉伯興建高鐵計畫,迫使西門子放棄競標,轉向大陸爭取合作機會,共同分食這塊大餅。美國通用電氣與大陸簽署動車組及內燃機戰略合作協議,有意與中國合作修建美國高鐵。歐巴馬在國會國情咨文時更提到,美國在高速鐵路方面要向中國學習。以上種種事件都反映了全球經濟的最新動態。

     這眾多合作的例子意示著,大陸的企業競爭力已非倚賴低廉的土地與勞工而已,它們具有高新技術,並且在龐大內需市場支撐下,核心製造企業和眾多周邊企業形成的產業群具有良好的水平分工或垂直整合。特別是基礎建設產業,包括電力、 電信、高鐵、航太、核電,不論是總量規模,還是技術水準、運營管理,都在世界最前列。

     這些高端產業後發先至,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具有智慧產權的「中國品牌」。建造方面亦形成設計、施工、製造、運營管理一體的成套技術。

     兩岸經濟交流全面開展,但在公共建設與政府採購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國營事業包括中油、中華電信、台電、榮工處、鐵路、台翔、甚至航太,仍處牛步階段,相當可惜。這些過去曾為台灣經濟立下汗馬功勞的基建產業,囿於台灣市場狹小,加之開放民營競爭,近年來業務普遍萎縮,人才凋零,甚至瀕臨破產。

     為開拓台灣國營事業的生存發展空間,政院與立院應開放鼓勵它們與大陸國企合作,初步則可以選定越南等台商有巨額投資的東南亞地區,協助當地政府與台商改善基本建設,創造多方多贏的局面。

 

  • 2010-03-27
  • 旺報
  • 【社評】
  •  

     BOOKS.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