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辯經濟學.jpg

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政治家是老皮特爵士(William Pitt),他出身貴族,但卻是捍衛自由、反對專制的先鋒。他為官清正,舉國稱讚,每當英國面臨挑戰,人們都會呼籲他出來領導政府,他是帶領英國走過七年戰爭的英雄。除了功績彪炳外,他的談話演說更是經典,後來的政治哲學家哈茲里特(William Hazlitt),曾如此評論道:

     ─「他胸中有著神聖熱情的火焰,爆發出的義憤令世界振奮,諸王膽怯。他是自由的擁護者,國民權利的捍衛者,以及暴政的敵人和國家世界的朋友。他的講話不是去使人口服,而是讓人心服;他不告訴人們什麼,而提高人們的心靈;他堵塞人們習慣的偏差,讓人們的偏差能感覺和重新去感覺。」

     哈茲里特的這篇經典評論,最重要之處,乃是他把「口服」(convince)和「心服」(persuade)做了區隔。靠著講話的氣氛、語言的巧妙,以及資料的掌握等讓別人服貼,這是「口服」;但若提高人的心靈,打開人們的視野,則是「心服」。這兩者之間的高下,在於「心服」有更高的境界,它藉著講話讓人們心中那些更好的願景被喚起。

     而哈茲里特的這種說法,其實是有所據的,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裡即說過:「心服的完成,靠的是說話者的個人特質,他那樣說就會讓我們覺得他是可以信賴的,他這樣說,我們對他的喜會更加相信,也更加準備去相信;不論是那種問題,這道理皆然,對那種很難有確定答案的問題以及當意見特別分歧時,這道理更是如此。」

     後來,林肯於一八四一年曾在一次演說時,講到能與亞里斯多德的話相互參證的名言:「一個講話的人,若他真誠、坦白、不隱瞞,則他必會贏得注意,並能得到聽眾的信賴。」當代林肯學權威美國諾克斯學院林肯中心共同主任威爾森(Douglas L. Wilson)在所著《林肯之創:總統及話語力量》裡就明言,當時林肯在總統任內並不像今天這樣被視為偉人,而是飽受國會議員、州長、將軍,甚至一般國民的惡評,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他根本不夠資格當總統;而林肯也知道這點,因而他任內遂努力要證明自己可能有很多缺點,但誠實與值得信賴則無可懷疑。林肯的不朽聲名,就建立在真誠和值得信賴這兩根支柱上,他讓人們「心服」!

     因此,無論為政之道或政治人物說話之道,讓人「口服」就已不易,要使人「心服」則更難。政治上有些話不敢明說,有些事則必須用漂亮的空話來遮蓋,當這些障眼的東西太多,政治就只會繞著一些大家熟悉的陳腔濫調做著黨同伐異的口水戰,真正重要的問題反而不被碰觸。當政治變成如此,別說「口服」「心服」了,政治人物連說服自己都很難。

     也正因如此,我對即將到來的「雙英辯」,其實充滿了期待。今天的兩岸關係一直到ECFA,都充斥著這樣那樣的文宣辭令,重要的方向感問題全都躲躲閃閃,兩黨之間各有各的罩門。而重要問題並不會因為不去碰而不存在,反而是任何兩岸問題只要略一深入,基本問題立即就出現,而我們相信「雙英辯」時,ECFA問題一深入,許多挑戰就會迎面而來:

     ─對這個英而言,任何人都心知肚明,靠著大陸「讓利」而維繫的關係不可能太久,也不可能穩定,一旦不再「讓利」,台灣又將如何?兩岸政策一定要有台灣的內部政策來配套,而這些是什麼,又在哪裡?甚至於在「不統不獨」這種看起來很安全但純屬空話的口號之後,接下來又將如何?

     ─對另一個英而言,他們被貼上「鎖國」這個汙名化標籤後,要怎麼摘掉這個標籤?在美國方面已透過前在台協會代理理事主席卜道維等人頻頻對台獨示警的此刻,民進黨可有新的兩岸政策及願景?

     「雙英辯」不可能只是ECFA的技術辯論,也不應該只是互扣帽子的攻防口水戰,而是大家都在看、北京和美國特別關注的台灣方向大辯論。許多一直閃避的問題已迫在眉睫,而哪個英能帶給讓人「心服」的答案?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2010-04-06
  • 中國時報
  • 【南方朔】
  • Porter200115.jpg 

    goodword_shock200115.jpg            wang_200115.gif

    馬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同意就ECFA議題於四月底前舉行電視辯論會後,這場勢必將被媒體稱為「雙英世紀大辯論」的對話,已引發各方高度關切與期待.jpg 

     

    讓雙英辯論創造三贏

    馬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同意就ECFA議題於四月底前舉行電視辯論會後,這場勢必將被媒體稱為「雙英世紀大辯論」的對話,已引發各方高度關切與期待。值此兩岸ECFA協商代表正準備討論兩岸貿易產品降稅早期收穫清單之際,國內對雙英會看好戲者,也已經忙著開始忖度雙英辯論的早收清單。其中最常被提及者,不外乎馬可藉此提升民調支持度、蔡可因此連任黨主席,而民眾的最大收穫,是可以提早欣賞到二○一二總統大選兩黨對決前的一場精采春訓賽。至於各電視新聞台,也許可以在新聞淡季中,藉雙英會提振一下收視率,增加廣告營收。

         也許,這樣的早收清單也有其部分真實性。但若雙英辯論的全部收穫僅止於此,就未免也太本末倒置,而忽略了這場辯論會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在於藉著雙英對話,讓全國民眾能夠較為清楚地了解,與對岸簽定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利弊得失,以及政府將要採取的各種相關配套措施。換言之,雖然雙英對話的形式為公開辯論,但對話的目的卻不該是藉辯論定輸贏,而是經由兩位辯者正反意見的並陳與交鋒,讓民眾能對此一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獲得深思熟慮所需要的基本資訊。至於輸贏問題,既不該是辯論目的,也不該是觀察辯論過程的焦點。因為,不管雙英誰輸誰贏,國家的整體利益及民眾對ECFA議題的知之權利皆不能輸。

         由於辯論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告知功能,使民眾從無知或聽多了單面訴求後,有機會較為完整地了解ECFA的相關資訊。因此,正反雙方及主辦單位在安排辯論會的舉行方式時,應以如何讓雙英能充分陳述己見為最大考量,而不應在如何定出勝負,甚或如何提高節目的精采程度上多費心思。

         而所謂的公平原則,也應該以如何讓正反雙方都能暢所欲言為主旨,而不必費盡心機地思考,哪一種辯論形式對哪一方勝出較為有利。其實,只要能夠充分說明己見,除了對雙方發言時間該有公平的限制規範外,其他細節,例如,發言時要站要坐或要不要使用輔助說明的道具,都不必有嚴格限制。此外,為使雙英能暢所欲言,請不要安排多位立場不同的學者專家或新聞記者在現場提問,以免占用雙英發言時間或偏離辯論主題。

         主辦單位公視可事先蒐集與ECFA最為相關的幾道問題,在雙英已完整陳述己見後,由辯論會主持人向雙英提問,以做為兩人補充意見即可。同時,也請各家新聞台在轉播辯論會的特別節目中自我約束,不論是節目主持人或參與評論的特別來賓,不要風花雪月,也不要泛政治化,更不宜只關注誰輸誰贏。因為,轉播的目的,不在看好戲,而在於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引導民眾對ECFA的議題深思熟慮。至於辯論結束後的即時民調,也請不要只關注民眾認為雙英誰輸誰贏,而應該多了解辯論舉行後,民眾對ECFA的了解程度,是否確有提升。

         總之,辯論的目的,應該在於發揮公共政策的告知功能,基於此一認知,雙英在辯論會中的角色關係,既為不同意見的競爭者,亦為共同呈現ECFA利弊得失的合作者。唯有兩人都充分準備,扮演好正方及反方辯者的角色,才能藉兩人之口舌,共同增進民眾的知識、啟發民眾的智慧。因此,對於這場辯論會,我們該有的期待是,雙英及國家利益的三贏,而非雙英任何一方為未來選舉,在辯論會中提早收割其個人或所領導政黨的私利。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大傳研究所教授)

     

  • 2010-04-06
  • 中國時報
  • 【胡幼偉】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