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論辨月刊.jpg 

農曆年前菜價來到前所未有的低點,面對穀賤傷農、穀貴傷民的課題,政府與人民能有何種作為與思考?

目前農委會對於大宗蔬菜價格主要調節手段為:若評估菜價低於監控價格及研判將出現失衡情況,即補助農民,啟動田間耕鋤(不進行採收,直接用耕耘機處理,當作有機肥)以減少市場供給。然而,這個非常手段未必能產生效果,因為農民辛勤種植並非為了領取小額的耕鋤補助,何況耕鋤與蔬菜上市有時間上的落差,農民多半期待能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而不願提前耕鋤。

然而,菜價暴起暴跌不僅是生產端的問題。從政策面來說,雖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必須開放農業市場,但政府應該有其他積極作為,例如推廣產地標示及教育消費者。過往台灣並未強制規定農產品須標示原產地,遲至2009年下旬才開始推動,只有當農產品切實做到產地標示,消費者方能在資訊透明的情況下,知道如何選擇在地農產或自主選擇農產品。

此外,目前多數農民種植葉菜類時,是向種苗場購置種苗。農委會若能持續調查育苗場的出苗數量,即可先行估算市場供應,藉此調節農民生產,輔導農民分批、分梯種植,避免集中上市,影響價格。

消費端的教育則是一項長期工作。消費者選擇便宜的農產品雖屬正常,但若能提昇消費者對適地適種的農產品價值的認識,從健康、環境、農村文化等多方面,意識到農民是土地的管理者、農藝的傳承者,則消費者會比較願意購買較進口蔬菜昂貴的本地農作,而不會視低價農產為當然。

事實上,台灣農業生產結構為小農生產,這樣的生產方式有助於精緻利用土地、維繫農村社會人文、彈性面對社會風險。以永續鄉村的角度而言,小規模適地生產一方面維持多樣化的生產,二方面豐富延續了農耕文化。

反觀大規模生產將使得農業進入資本主義的鐵律:「追求資本積累」。如此一來「農業」變成「農工業」,它的生產關係、勞動關係與初級工業並無二致,基層農工將遭受剝削。因而,大型農作並非最好的農業生產結構。更何況農業生產是原料性的生產,透過食品加工及流通端與消費端的服務,將發揮乘數效果,有效提高總體產值,在過程中增加在地就業機會,這項效益是進口農產品所無法取代。

探討農業,除了看生產面或消費面,更要思考整個農業結構、生產體制為何?什麼樣的體制才有助於整體社會穩定?「小農生產」所特有的彈性化勞動、自有勞動力、相較於工業都市生活較低的貨幣依賴,是台灣農村社會之所以在六十年來的國家盤剝與近三十年市場機制中仍能屹立的主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會安全瓣,發揮調節失業危機、降低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的功能。農業穩定、農村永續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就從日常的選購開始,選購健康的在地農產吧!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0年4月號】

look400200.jpg 

經濟自然學.jpg 

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
 
作者:羅伯.法蘭克
原文作者:Robert H. Frank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0681
裝訂: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