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jpg 

以中國大陸作為台灣的生產工廠及兩岸共同市場,終極是要以全球為腹地,當各國在台有龐大的投資與觀光旅遊,有為數眾多的各國人士在台工作及活動,各國將更關注台灣的國際地位,相對地也將提升台灣的國家地位與國防安全,提高台灣的談判籌碼,緩衝被邊緣化的威脅。

打造台灣成為貿易自由島

 

雙英即將在四月二十五日舉行ECFA辯論,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朝野當然自有一番盤算,不過,若是能夠跳脫政治方面的考量,事實上,為了迎向全球化的挑戰,以台灣的交通、地理優勢,發展「自由島」應該才是未來生存的關鍵,也就是說,比起「自由島」,簽署ECFA根本祇是台灣走向國際化、自由化的一小步。

台灣近年來面臨的重大危機包括:世界金融海嘯、政治環境惡化、公共建設形成巨額的投資浪費與重複、長久以來為選舉考量而無法大刀闊斧地改革,以及掌權者對生態環境的漠視……。

當巨大的母艦正因千瘡百孔的破洞而往下沉沒,朝野各界卻祇顧相互指責對方,無法同心協力積極尋求補救。台灣如今經濟的發展,正處於向下沉淪與向上提升的轉捩點,朝野政黨領袖如能真正以台灣優先為前提,來創造充分自由化的環境,台灣將向上提升,形成世界投資、購物(服飾及化妝精品、金飾、鑽戒、中華文物、農特產品)、國際拍賣交易(茶葉、花卉、漁獲、古董與藝術)及旅遊的天堂,其發展前途將超越香港及新加坡。否則若是向下沉淪,台灣勢將步上菲律賓、日本及美國經濟不振之後塵。

 

政治和諧,經濟為先/走出多元化新途徑

圖片提供/新新聞.jpg 

何謂「台灣自由島」?本文是從國土計畫及國家綜合發展的觀點,並配合在地行動及國際視野,試圖由城市對城市、區域對區域及國家對國家的多元化途徑走出去,整合保稅工廠與保稅倉庫(保稅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國際物流中心、自由貿易區、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機場園區、海港園區及經濟特區,來提升城市、區域及國家的競爭力,以平衡南、北發展落差,形成南、中、北「國際自由都市」,進而邁向「台灣經貿自由島」。

「台灣自由島」主要用意在於,積極地呼籲國家領導人及全體國民應該認清政治和諧、經濟為先,以和平手段取代戰爭危機,才能得以永續生存。其意義包括:

一、社會上的人權自由與稅賦公平、弱勢團體、農漁民及老年人之生存保障。

二、政治上的自由與民主、反貪婪、高效率、公正的司法、追求和平、避免戰爭。

三、經濟上解除不必要的管制、開放民間投資市場、建立公開、公正及公平的真正自由化經貿投資環境與優質自由觀光旅遊環境。

「台灣自由島」的內涵包括:人權自由島、民主自由島、經貿自由島、投資自由島與觀光自由島。

台灣處於西太平洋、東北亞的優越地理位置,正如同荷蘭為進出歐洲主要門戶一樣,為歐美各國進出中國大陸的重要跳板。不論從人口、土地面積、人才、教育水準、科學技術、製造業與世界級供應鏈系統等各種角度來看,台灣的發展確實應該比香港、新加坡好。依據一般常理推估,台灣地區的平均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應該介於香港、新加坡與日本之間(意即至少三萬美元以上)。

 

軟體硬體,雙邊進行/積極簽訂各項協定

圖片提供/新新聞.jpg 

可是,為何現實上台灣的GDP卻祇有香港、新加坡的一半,這裡面的原因頗值得我們詳加探究,到底台灣整個國家及社會體系出了什麼問題?政客私心與政府無能、行政與立法各部門長久以來忙碌地空轉、國家競爭力低落、企業無奈、人民國際語文能力不足、公共建設浪費與品質低劣、無謂的族群及統獨等意識形態的爭議等,如果深入探究其原委,並要尋求解決之道,恐怕整個台灣都得來個大翻修。

以台灣除了近來修訂之遺產稅以外的稅賦來說,包括個人所得稅、營業事業所得稅、股利所得稅、公司保留盈餘稅、營業稅、外國股東實際負擔所得稅,這些稅賦都高於鄰近國家。若要實現「經貿自由島」的台灣夢,至少可以有兩種方法可以突破現況,一是由硬性有形的實體空間來畫設自由貿易區(FTZ),另一則是由軟性無形的與主要貿易國簽訂雙邊投資協定(BIA)、區域貿易協定(RTA)、自由貿易協定(FTA)。

由於國際情勢丕變,面對全球化的浪潮與中國大陸興起的威脅,我們唯有改變過去鎖國政策的消極思考模式,改採「完全開放自由化」的積極思考作為。由於立法與行政部門推動FTZ已經緩不濟急,因此必須積極推動與主要貿易國簽訂FTA、BIA、RTA來盡速建構台灣經貿自由島。其目標是積極簽訂FTA與畫設FTZ雙向並進,當我們與主要貿易國簽訂FTA、RTA後,其意涵即為全台灣都成為自由貿易區,換言之,「台灣經貿自由島」將正式形成。

 

經濟效益,產值逾兆/填補關稅減收缺口

 

若是漸進實施「台灣經貿自由島」,雖然每年減少八百至九百億元關稅,卻可以吸引企業來台灣投資生產,創造一至三兆新台幣的經濟產值。或許有人不理解「台灣經貿自由島」之意涵,擔心每年將平白損失八百至九百億元之關稅收入。事實上,由近年來竹科、中科、南科及內湖、南港科學園區的發展經驗顯示,未來南、中、北三個「國際自由都市」、空港園區(含自由貿易區)內企業投資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每年將分別有五千億至一兆元的產值,對於國內GDP的貢獻遠遠大於每年八百至九百億元的關稅收入。

若是一個海、空港園區的投資生產能創造新台幣一兆元的產值,則台灣每人每年的GDP約可增加一千二百五十美元。當台灣南、中、北各設一個自由貿易區,則全台每人每年的GDP將增加三千七百五十美元,如此循序漸進發展產業,以降低失業率,未來每人的GDP才有可能達到三萬美元。當台灣達到「經貿自由島」的目標,則每年更可節省近百億元的海關、海巡及相關單位之人事費、設備費與營運作業費等公務預算支出。

台灣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歷經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市港合一、多功能經貿園區、亞太營運中心、境外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高雄經貿自治港市、全球運籌管理、八一○○計畫、全台自由貿易區、桃園航空城、兩岸直航、經貿特區等構想、計畫、法規之推動歷程,如果能將「高雄經貿自治港市」的概念應用在南、中、北海港園區及空港園區整合,形成「海/空經貿自由港市」,並擴大形成「台灣經貿自由島」,將是台灣在國防及外交之外,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中國施壓,也是轉機/因應全球化做變革

圖片提供/新新聞.jpg 

一九九八年現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競選高雄市長連任時,曾提出市港合一及經貿特區之構想,施明德於二○○二年五月參選高雄市市長時,則是整合了吳敦義經貿特區及市港合一的理念,並引用憲法一一八條有關「直轄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的立法精神,擴大提出「高雄經貿自治港市」構想,遺憾的是由於未能獲得當時執政黨的支持,使得立法院在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對於「高雄經貿自治港市條例草案」的表決結果:三十一位贊成「不予審議」、二十位反對「不予審議」,而胎死腹中。

副總統蕭萬長先生於二○○七年五月拋出「推動全台自由貿易區」構想,建議政府應化被動為主動,盡速開放全台成立自由貿易區,加速對外開放的腳步引發企業界熱烈回響。而由部分紅衫軍轉型組成之「紅黨(Home Party)」,在二○○七年十一月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時,以「台灣自由島」當作選舉主要政見及訴求主軸。施明德並曾於二○○八年五月舉辦的「自由港市論壇」中提出以下之論述:本土化是二十世紀台灣人民已經完成的歷史課題,但卻成為民進黨政府在引領台灣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

全世界為因應全球化,做出巨大變革時,台灣卻是反方向進行。新世紀的台灣夢是什麼?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子民有權利要求一個大方向!台灣雖在外交、國防乃至自由經貿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巨大壓力,但也慶幸全球化浪潮正乘風破浪而來。它是危機、是挑戰,更是轉機和良機。台灣二十一世紀的大方向,就是把台灣經營成一個「自由島」!

 

兩岸市場,放眼全球/提升地位增加籌碼

 

所謂「經貿自由港市」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經貿自由特區,人員落地簽證、貨物通關迅速、資金管制少,一來是吸引外資進駐,二來是作為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的門戶。以台灣的企業管理經驗與加值技術,爭取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經營環節在台進行。而「自由貿易區」又是「經貿自由港市」的示範區。

桃園航空城計畫為「愛台十二計畫」之首要,它是「市港合一」理念(港口計畫與都市區域計畫合而為一,以及落實港口管理是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它的目標在於為使用者創造良好的投資與利用環境)之擴充與應用,未來應該將它擴大形成空港園區,再進而整合海、空港園區成為「經貿自治港市」,北、中、南「經貿自治港市(國際自由都市)」則是組成「台灣經貿自由島」的三大龍頭。

政府應該積極以高雄、台中、北台經貿自由港市為起點,帶動南、中、北台灣的經貿發展,目標是要將台灣推向經貿自由島;不但以中國大陸為台灣的生產工廠,更是兩岸共同的市場,終極是要以全球為腹地,當各國在台有龐大的投資與觀光旅遊,有為數眾多的各國人士在台工作及活動,各國將更關注台灣的國際地位,相對地也將提升台灣的國家地位與國防安全,提高台灣的談判籌碼,緩衝被邊緣化的威脅。

 

修法配合,加速推動/邁向國際化自由化

 

為了推動「台灣自由島」,政府應該積極增、修的法律計有:

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

二、整合保稅工廠與保稅倉庫(保稅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國際物流中心、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及自由貿易港區等七大經濟特區法規,成為一個以財政部為主、並適合各部門產業優惠的全面性保稅貨物儲存與深層加工之「經貿特區發展條例」。

三、應積極徹底瞭解「市港合一」理念無法落實之原委,再來修訂「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以落實國際空港園區構想。

四、當徹底瞭解「市港合一」理念無法落實,及即將登場航港體制改革之問題點,再來研擬「國際海港園區發展條例」,以落實國際海港園區之構想。

五、參考二○○二年「高雄經貿自治港市條例」及韓國於二○○二年二月四日制定「濟州國際自由都市特別法」的積極作為,將「國際海/空港園區發展條例」整合成為「國際自由都市發展條例」。

當北、中、南三個「國際自由都市」成型,台灣並與各主要貿易國簽訂了FTA(或ECFA),則「台灣經貿自由島」自然形成,台灣的經濟發展也會走出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文/黃文吉(日本九州大學建設都市學博士)】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07期】

image.jpg 

culture15068.gif 

image.jpg 

image.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