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日本.jpg 

【文、圖節錄自博雅書屋《整形日本》】

本書是認識當代日本年青人文化及社會問題的最佳入門書,細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光怪陸離的日本眾生相,趣味盎然:從「卡哇伊」、「Cosplay」、「單身寄生族」、「御宅族」、「萌」、「腐女子」等當前日本新生代的族群與名詞,到《美少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NANA》、《大逃殺》、《在世界的中呼喊愛》、《電車男》、《死亡筆記本》等漫畫和電影;還有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等日本作家的小說與《下流社會》等社會評論書籍和文化現象。

透過這些有趣的事件、電視劇、電影、小說或專家學者的意見,敘述、觀察、分析、解讀其後的背景與思想,標誌出另一番文化寫實風景。

f_235418_3.jpg 


御宅族的混種變身

御宅族的出現與動畫一直存在密不可分的血脈關連。「御宅族」的「御宅」本來指「你家」之意,但在今日的日本文化中,卻借用來描述那些沉溺於電腦世界的新一代年輕人,而動畫及漫畫是他們最大的興趣。但在八○年代中,基本上使用「御宅族」仍是以時髦的漫畫迷之意來應用,後來當御宅王岡田斗司夫崛起後,「御宅學」才不脛而走。本來「御宅族」不過是對動畫知識瞭若指掌的一群,你可以看成為專家,否則亦可看成為失控的沉溺者。

 

「御宅族」的生成演化

  大家還記得極受歡迎的富士電視劇代表作《大搜查線》嗎?在第一輯的電視版中,織田裕二所飾演的青島刑警在追捕困擾同僚的Stalker時,便透過暗中搜尋疑犯的家,顯示出他為百分百的「御宅族」──在二百多呎的蝸居中便堆滿了成山的動畫錄影帶,簡言之就是把「御宅族」與Stalker的罪犯畫上等號。至於到了《大搜查線(二)》的電影版中,連警察廳的高層竟然也被一夥「御宅族」青年綁架,由是也可說「御宅族」一詞再難翻生出頭洗脫污名。

  吳偉明博士對「御宅族」的變質有精準的說明:「(1)早期動漫Otaku的主要是宇宙戰爭系;現在是萌系。(2)早期動漫Otaku與業者多互動關係,透過同人誌、Cosplay、評論及轉行從事ACG製作影響業界;現在的Otaku卻退回消費者陣營。(3)早期動漫Otaku充滿自信及專業精神,有對外溝通能力;現在的Otaku較內向及排他。連「御宅學王樣」(暱稱Otaking)的岡田斗司夫對Otaku變質表示關注,他是以身體力行來告訴人們怎樣才是真正的Otaku。他認為不是瘋狂喜歡日本動漫便配稱Otaku,真正的Otaku對動漫有專業的知識、解讀作品中每個符號的技巧,及同時是動漫品質保證人及批評家。Otaku甚至可以從消費者轉身成生產者。他指出Otaku的精神是努力、進取、自我表示及跨國界血緣。」

  岡田斗司夫身體力行的舉動,坦白說來,我也深感佩服,以他與眠田直及唐澤俊一合著的《Otaku Amigos》(Soft Bank株式會社出版,一九九七年初版)為例,其中「御宅族」涉及的知識領域,由恐龍家族、電影宣傳單張、《幽遊白書》、怪獸電影、力道山的鐵腕巨人乃至到海外「御宅族」狀況等,均一一論及,試問又怎會不屬一場學問的大匯集?當然其中亦少不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討論。


御宅族的溝通障礙

f_235418_2.jpg 


  「御宅族」的生成,雖然與七○年代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及八○年代的《鋼彈》均有牽連的關連,但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表徵,我認為一定要從《新世紀福音戰士》談起,那是「御宅族」正式以具象化的方法活現在日本人眼前的文本。自從《新世紀福音戰士》成為日本動畫界的一個劃時代變遷標誌後,「御宅族」才正式成為日本與海外共同關注的次文化焦點。

  有論者認為「新世紀」之所以受「御宅族」歡迎接受,正好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御宅族」是人際關係薄弱、不擅表達感覺與情緒的一代。《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角色(以碇真治為中心)恰好是他們的投射對象。把碇真治作為「御宅族」的代言人化物身,很明顯是「新世紀」總策劃人庵野秀明的構思設想;正如他加入最後使徒渚薰的角色,也是為了迎合在「御宅族」圈子中,日益流行的男同性戀動、漫畫人物的形象設定。把碇真治看成是「御宅族」的認同身份,霎時之間會多了一種平行對照;真治不斷在劇中尋找心靈中不同形象的自己,也是「御宅族」與虛擬世界的相應關係,大家都在跌跌撞撞中迷失了自己的立足點。

  或許正如海法紀光的專文分析,在《〈新世紀福音戰士〉解題》一文中,他指出使徒的真身其實就是他人。他們之所以用不同的外貌出現在真治眼前,只不過因為新東京市(其實是真治心理的化身)的整體心靈封閉,出現了不能理解他人的情況;於是他人企圖作接觸交流,便成為攻擊的理解詮釋。庵野秀明在第二十四集已說得很清楚,使徒作為他人的化身,正好在於他們竭力打開對手的AT Field上──所謂AT Field,就是他人與自我之間隔著的心牆。

  回到文首提及的「御宅族」問題,碇真治之拒絕以及害怕與別人溝通,正好是現今「御宅族」經常面對的處境。而越是向內轉,自我的世界益發膨脹,而陰影部分的抗衡反撞力亦告更難控制,庵野秀明到最後正好藉此道出,「御宅族」的意識在自我生成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如斯厲害的創作力。正如電視版最後一集的其中一個可能暗示,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碇真治個人的空想──反諷的是,我們的反應亦成為他預先張揚的構思設想安排。正因為此,所以即使有御宅王岡田斗司夫去力圖撥亂反正,但我得說「御宅族」出現後,它先有自己的生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

f_235418_1.jpg 


腐女之變種


  一般而言,「御宅族」所指稱的對象均以男性為中心代表,可是近年對女性的「御宅族」也出現「腐女子」的貶稱。它其實是從「婦女子」的讀音扭轉而來(在日語中兩詞為同音字),本來是指對動漫甚或藝能界作品中,對男同志主角有沉溺幻想的女性。由於她們消費能力高,加上對與男同志戀愛的情節渴望又需求甚殷,於是日本動漫中的BL(Boys Love)市場便因應她們的愛好而擴展成長,而對BL作品熱愛的女子也因而普遍被命名為「腐女子」。

  可是「腐女子」一詞不久便出現貶義化的傾向,對不再年輕的「腐女子」更有「貴腐人」又或是「既腐人」的變種稱謂;而不知自何時始,「腐女子」竟然出現廣義的變化,就是用來形容女性的「御宅族」。廣義的「腐女子」不再局限於對BL沉溺的女子,而是對同人女(參與同人誌活動的女性)、甚或喜歡男女正常戀情的「御宅族」均一併劃入其內,甚至部分媒體更把應用範圍推廣至沉溺於明星偶像的女「御宅族」上去,而大體上媒體均是以誹謗語的用法來加以運用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可說是「電車男」的變種,只不過「電車男」有幸找到一個影像媒體加以宣洩,為本來陳腐不堪的「御宅族」形象加以洗清,相對來說「腐女子」卻沒有「電車男」幸運,仍然沉淪在世人的鄙視眼光中而不能復生。「御宅族」其實從來都沒有停止演化,只不過在看何時有哪種新形態出現吧。

15068.gif       150x68.jpg

20011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