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jpg 

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決定金援希臘1,100億歐元(新台幣4.6兆),並透過為期三年的財政缺口緊縮計畫,重整希臘目前3,000億歐元或佔其GDP高達115%的公共債務。如果沒有外來援助,希臘的債信危機勢必演變成自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主權債務違約(sovereign default)。

歐洲債信危機,引發全球股災,全球資金轉進金市避險,昨天國際現貨金價飆破每英兩1200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1226.1美元,造成民間銀樓每台錢賣出及買入價,飆漲新台幣110元,買進達每台錢4330元,賣出達每台錢4730元。(本報資料照片+姚志平攝).jpg 

     究竟歐盟與IMF的計畫能不能穩住情勢?包括市場(風險貼水評價)買不買帳,工會願不願意接受工資凍漲,街頭暴動是否愈演愈烈,都將是影響因素,有待持續觀察。更重要的,危機會不會擴散到財政與經濟情況和希臘類似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以及方才走出2008-2009年金融危機陰霾的全球經濟,是否因此中斷持續復甦的腳步,毋庸成為舉世關切的焦點。

     二戰之後的歐洲經濟整合成果斐然,除了成員由原先的6國擴大至今已有27國之外,在制度面的整合工程更是屢屢挑戰極限。尤其是在1993年完成涵蓋商品與生產要素自由移動的真正共同市場,以及從1999年起推出歐元,由德、法、希臘、荷、比、盧、義、西、葡與芬蘭等12個歐盟成員率先使用單一貨幣,都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希臘債信危機卻也顯示,經濟整合固然有其預期利益,但絕對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包括潛在衝突之協調、被外溢風險波及的可能性,以及政策自由度降低等成本,都必須考慮或克服,而且隨著整合的程度加深,相伴而生的障礙也會跟著提高。

     1999年希臘從一開始就加入歐元區,而跟德國等「北方」國家使用同一種貨幣的最主要好處在於,就像跟這些貨幣政策相對嚴格的國家「借信用」,亦即可用較低利率向歐盟市場發行政府債券。如果善加運用,當有利於經濟發展,事實卻是包括希臘在內等地中海沿岸的「南方」國家,近年來的生產力並未顯著提升,所以雖有大量資金湧入帶來一時繁榮,卻也導致工資大幅上揚並流失產業競爭力,並為目前的財政困境埋下伏筆。

     據估計,希臘相對於德國的單位勞動成本,從2000年初到2009年第二季,總共上升了23%。

     跟德國等北方國家共用歐元的主要缺點或限制所在,乃是從此失去獨立的貨幣與匯率政策。例如在希臘的產業競爭力逐漸流失的情況下,以往大可透過貨幣貶值來加以緩和,然而一旦加入歐元區,歐洲中央銀行要考慮的就會是整個區域而非個別國家的經濟情勢。很顯然短期在生產力未能提昇,以及貨幣無法貶值的情況下,希臘必須設法控制國內工資成長率,而這也是這次紓困方案的主要前提與重點。大家心知肚明,再多的金援也只能救急,根本問題仍在於未來三年希臘的經濟能否順利成長。

     另外,此次希臘危機也暴露出「南」(希臘、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國)「北」(德國為主)國家從事制度性經濟整合的潛在矛盾,例如對「財政紀律」的堅持就明顯不同。財政紀律這裡主要指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規範加入歐元區的條件:政府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公債餘額則須低於GDP的60%。

     雖然歐盟已逼近深度經濟整合的「共同體」階段,但畢竟內部仍存在許多歧異,並非如同一般國家單純。最主要的限制則來自於成員國之間的課稅機制,以及所得重分配的意願與同一國家尚有相當距離,從德國對希臘債信危機的態度也可看出些許端倪。

     事實上,德國對希臘發生危機後的紓困遲疑,除了不敢拂逆德國人不願意金援希臘的多數民意之外,主要理由也在於避免總體經濟管理不善的部分歐元區國家產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至少這些國家不能立即獲得無條件的金援,否則將有害於歐元的長期穩定與信譽。但德國的態度也為市場添增不少不確定性,更讓希臘的債信危機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向外蔓延。

     比較起1998東亞金融危機,當時包括泰國在內等國的債務多屬短期,希臘的政府債券相對則屬於中期,雖然危機的急迫性似乎較低,但也因夜長夢多,萬一處理不慎反而可能更具破壞能量。牽一髮而動全身,歐元的地位與歐元區的經濟穩定,也因希臘債信危機而面臨重大考驗。 

  • 2010-05-09
  • 工商時報
  • 【社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