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比較基期過低和出口復甦強健影響,台灣第1季GDP成長率高達13.27%,為32年來單季最高紀錄。(鄧博仁攝,本報資料照片).jpg 

台灣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3.3%,全年的數值可望從4.72%上修為6.14%。但是,歐洲的債務危機徘徊不去,全球股市蒙上二次衰退的陰影。因此,經濟究竟已邁向復甦,還是會繼續衰退?可謂撲朔迷離。

     再樂觀的人,大概也不敢斷言經濟衰退已成過去,因為本季成長率之所以大幅增長,只因去年的衰退太過嚴重。這就好像上學期的成績滿江紅分數極差,本學期的表現只要稍有起色,就有機會獲得最大進步獎一樣。而台灣的經濟指標所呈現的正是這一事實。

     本報社論日前亦曾指出,當前之「成長」極不健康。因為,推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竟然來自「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與出貨」的「三角貿易」。一個國家的產業如果頭尾分離,就會出現這種頭端在國內營運接單,尾端在海外設廠生產的怪異結構。這種現象,顯示國內產業的生產線多數已經外移,國內勞工的就業機會、國民薪資總所得,以及民間消費全部面臨向上提升的困難。只有企業家與資本階級能透過三角貿易繼續累積財富,致使所得分配愈來愈不公平。

     根據統計,台灣3月份的外銷訂單高達343.9億美元,年增率為43.66%,創下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記錄。但是,三角貿易佔外銷訂單的比重也首度突破5成,達到驚人的50.69%,較之10年前的13%,增幅幾達4倍。三角貿易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如果繼續上升,政府固然可以擷取水漲船高的GDP當作政績,但是負責任的政府,更應該正視並解決連帶產生的失業與所得分配問題。

     經濟復甦的另一項困難是,ECFA早收清單的談判並不順利,政府原本寄望對岸之關稅減讓可以刺激國內的經濟成長,但是現在可能緩不濟急。至於兩岸簽署ECFA的預期效果則已在股市和房市上反應殆盡。換言之,ECFA早收清單的預期效果早已「早收完畢」,所以目前不存在任何足以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題材。

     回顧一年前,若干政府官員與財經人士屢屢夸言,台灣的經濟已經比歐美提前復甦。一時之間,U形復甦、V形復甦,以及不知所云的「魚勾型復甦」紛紛出籠,報章版面上充斥green shoots這種字眼。事後證明,這些說法純屬無稽。

     事實上,判斷經濟循環現在走到那一個階段,全球一向信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 之研判。而NBER剛於4月12日透過聲明對全世界表示,現在宣布經濟衰退已經觸底反彈,似乎言之過早。

     另一方面,Rogoff與Reinhart兩位教授,曾於去年年初發表一篇名為「金融危機之後果」的論文,該文針對東西方所曾發生過的十數次金融危機進行計量研究,分析結果顯示:金融風暴將使股價下跌56%,觸底需時3.4年;失業率平均上升7%,4.8年過後才見好轉;而GDP則平均下跌9.3%,衰退將歷時1.9年。

     台北股市在2008年5月19日創新高,股價指數為9,295點,同年11月20日是最低點,股價跌到4,089點,總共跌損56%,此與前述之預測神奇巧合。惟何時恢復風暴前的水準?如果預測可信,從今算起還要再等1.4年。

     風暴前失業率最低的時候是2008年4月,只有3.81%,然後逐月攀升到6%以上。如果失業將增加7%的預測為真,則失業率將惡化到10.81%。這項數值看似不可能在台灣發生,但是失業人口居高不下的情況在台灣也是事實,昨日公布的4月份失業率仍在5.39%,因此預測如果可信,就業想恢復到經濟衰退以前的水準,可能還要再等上2.6年。至於GDP的實際跌幅則已小幅超越預測值,而復甦可能將於今年的第二季展開。

     從國際面而言,朝鮮半島的戰雲密佈,歐元區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揮之不去,而人民幣的升值問題則尚未解決。而且其中任何一項情勢的變化,都可能重擊全球經濟。因此,經濟復甦的路還很長,產業結構調整的工程還沒啟動,三角貿易對就業、消費與所得分配的不利影響尚待解決。

     所以,對於台灣經濟第一季的表現,真的只能「高興一天就好」。執政當局必須承擔責任解決上述各項問題,面對的挑戰其實非常艱鉅。

  • 2010-05-25
  • 工商時報
  • 【社論】
  • 圖為印象畫派大師雷諾瓦作品「勒岡小姐」。.jpg 

    給一份清晰的經濟藍圖

    【經濟日報╱社論】

    馬英九總統於5月19日就職兩周年記者會致詞中,一方面總結了過去兩年施政成果,另一方面則提出「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六大主張,作為努力的方向。總統並期許將與國人共同打造未來的黃金十年。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同日下午正式發布「2010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其中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排名大幅進步,從去年的23名躍升為全球第八。主計處隨後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超過13%,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為6.14%,是近六年來最好的成績。由於已經事先掌握到國內、國外這兩項「期中考」好成績,總統在記者會中顯得從容自信。

    在記者會的致詞中,總統強調政府過去兩年各種措施的正確性,使得台灣安然度過經濟危機。但是很遺憾的,總統卻未全面評價台灣在經濟危機中的表現,也沒有清楚勾勒台灣未來的經濟藍圖。

    首先,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並未解消。最近希臘的債信危機,不僅直接衝擊歐元地區,也連帶波及美國與亞洲地區。而歐元地區中搖搖欲墜的不只希臘一國;未來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的金融動盪,進一步影響經濟的實質面。換言之,即使經濟成長的數字令人欣喜,我們其實仍身處「雷區」,還是可能因別人觸雷而受傷。

    其次,這波經濟危機之所以在短期內得到舒緩,主要得力於各國同步採取的反衰退政策。擴張的財政政策固然避免了經濟緊縮產生的大蕭條,但也導致各國負債快速增加,財政惡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則在許多國家造成資產泡沫,更使得國際資金四處流竄逐利,威脅各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而財政紀律或資產泡沫這些潛在風險,也是台灣無法迴避的問題。總統除強調經濟復甦的「光明面」,亦應說明政府將如何解決這些財政與金融上的「黑暗面」。

    再從台灣的發展來看,我們更需要一份清晰的經濟藍圖。當大陸推出海西經濟區,允許特定對台政策在此先行先試,我們至今卻毫無反應與對策。當大陸觀光客大舉來台,大陸各省市領導率領的採購團及招商引資團在兩岸間絡繹於途時,我們也沒有規劃如何利用這些機會來壯大台灣,反而聽任民間企業各自發揮。

    大家都看得出北京方面的處心積慮,籠絡台灣的招式更是綿密,而且招招到位。相形之下,我們的應對顯得單薄,一次就只有一招:先是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現在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是卻鮮少人知道,伴隨著這份協議的經濟戰術規劃會是什麼?我們想要達成的戰略目標又是什麼?

    在戰略目標上,總統應該明確宣示台灣在兩岸經濟競合中將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在戰術層面上,ECFA固然可以改變兩岸的經貿態勢,但它無法自動解決台灣的產業與失業問題。所以,總統應該清楚說明,台灣究竟需要有什麼樣的產業政策與配套措施,才能改善台灣的經濟體質,達到長程的戰略目標?大家更希望知道,台灣要如何在與大陸合作的同時,能夠進一步連結亞洲,加入區域經貿以及金融合作體系,從而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台灣經濟經歷過沉鬱十年,其中最後兩年正是馬總統執政的前兩年;未來若能打造黃金十年,這十年的前兩年仍舊完全掌握在馬總統手上。因此,經濟或者沉鬱,或者閃亮如金,全繫於馬總統的決心與執行力。錯失了就職兩周年的機會,總統應考慮再一次明確的宣示,讓大家知道黃金十年將如何開始,又會走向何方。

    【2010/05/2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