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大陸外匯存底從1993年300億美元不到的規模,到2007年突破1兆美元,越發加速翻高,今天已正式突破2.5兆美元,高踞全球第一。多數機構預測,到2010年底突破3兆美元的可能性極高。

     高外匯存底的全球議題

     當一個國家外匯存底高占全球外匯存底總額22%時,就再也不是一個國家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全球優先的政治議題了,這就是中美戰略對話、G7、G20都列入優先商議的原因。人民幣價位壓力、中國經濟泡沫風險高升、中國與美歐經貿摩擦、個別公平貿易爭端等問題皆由此而起。

     中國外匯存底加速推高,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對美關係中的關鍵問題。中國外匯儲備越穩固成長,越被視為是中國政府刻意管控讓人民幣匯率低估的明證,這當然不利於所有中國貿易夥伴。

     這對北京拍板政策的人來說,確是極其傷腦筋的事。早在2005年,中國政府就開始仿照70年代日本作法,積極推動海外購併,希望有效舒緩因出口和外商投資所導致的急速貨幣流入,造成對中國經濟不利的影響。外匯進入中國速度越快,中國人民銀行防制現金激增而演變成通貨膨脹或資產泡沫的難度,也就越大。

     到目前為止,中國外匯儲備的絕大部分,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國際觀察家認為,這樣的外匯運作策略雖是金融政策上的必然之舉,但卻是中美二國所不樂見,因為雙方都不願被彼此的金融牽連與綁架。

     現實情況是,儘管大陸當局很想利用海外購併消化龐大外匯,但大規模的海外購併難度很高,而外匯流入量又非常快,所以過去5年當中,雖不乏高度吸睛的國際企業收購,卻沒有改變中國外匯儲備顯著成長的局面。

     雖然中國對外購併的動作很大,但就像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羅森(Daniel Rosen)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所言:「中國並沒有像許多專家的預測一樣,用大量外匯存底買下整個世界,成為世界級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淨輸出國家。」

     海外併購動作大難度高

     事實上,中國企業想要完成海外收購,仍然困難重重,而且曠日費時,不論是國企或民企,對外購併除了要突破常規的商業障礙外,更要歷盡眾多行政機構的層層審批。審批過程中失敗的大宗交易,不勝枚舉。美國傳統基金會估計,交易額高於1億美元的國際購併案件,在2005到2009年間,光是中國企業收購外國公司的單向交易案當中,就有40例流產。

     以今年第二季四川騰中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為例,因為沒能獲得北京方面批准,而放棄了收購通用汽車公司旗下悍馬的計畫。而即使交易成功的,也都要耗費很長時間。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首次表達收購瑞典公司沃爾沃是在2008年1月,到2010年3月以18億美元成交,歷經兩年多時間。但這項收購沃爾沃的協定金額,總共也不過大約相當於中國2009年的一天半外匯存底的新增加量罷了。

     中國外匯存底快速累增,短期內若沒有消解的方法,則人民幣升值與國際不公平貿易案例的壓力不斷增加,也就無法避免了。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

  • 2010-06-18
  • 旺報
  • 【林建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