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2010年開啟後危機時代的過渡時期,全球經濟呈現復甦格局與退出政策的分化,步入復甦道路上複雜的一年。當前應當是適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的重要時間窗口。

     朝向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首先,世界核心貨幣的動盪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此時,人民幣匯率被動波動的不確定加劇,過於緊密地聯繫美元或者歐元,將難以達到穩定匯率的目標。因此,在中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匯率作為一個關鍵的經濟變量,應及時走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不同國家利率退出政策的巨大差異,已明顯限制中國利率工具的操作空間。抑制通貨膨脹預期、房地產泡沫和國際資本流入,往往需要利率與匯率雙工具的配合。在當前利率難以調整下,主動、漸進、可控地進行匯率調整的效果較為顯著,也有利於內需部門及經濟增長動力轉換。

     在主權債務危機衝擊、全球「二次探底」擔憂上升下,人民幣面對的外部壓力減少,平穩擴大匯率波動趨勢所受到的市場衝擊會更小。

     鑑於此,把握全球復甦格局分化為人民幣匯率改革提供的契機,選擇適當的時機,重新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實現危機應對時期匯率政策的逐步正常化,將會是必須考慮的政策選擇。

     新經濟增長的內在支柱

     其次,2009年金融危機應對期間,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支柱,為實現經濟復甦貢獻了最重要的份額,從2009年5月分到目前已持續提高3.2%。最新數據5月分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7%,持續近一年來的增長態勢。

     消費的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收入提升對消費增長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危機應對的短期刺激政策仍發揮作用,但長期來看,這種刺激效應會不斷減弱,消費增長仍需要獲得更多的支撐。

     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收入突破3000美元往往是消費升級的臨界點,而在人口紅利的後期是消費上升速度加快的時期,消費結構將隨城市化和工業化不斷升級,呈現高層次和多元化消費特徵。

     最後,這10年來中國財政收入與國有企業收入的比重持續上升,勞動者工資收入在GDP占比卻一直下降。目前中國正在啟動的收入分配改革將更多在分配中向勞動者傾斜,也為擴大消費提供了支持。為適應消費的持續升級過程,未來政府支出方向將由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的方向,結構性稅收政策需不斷推進以適應轉變。

     然而,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會導致經濟陷入轉型失敗,但是從日本韓國等經濟轉型的經驗看,在勞動力成本開始平穩上升時,若能加快內部結構調整,提高傳統加工製造業的競爭力,往往會促使勞動生產率更快上升,從而支持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另外,從投資和結構轉型角度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會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處於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醞釀階段,其發展前景還需要冷靜觀察。

(作者為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 2010-06-25
  • 旺報
  • 【巴曙松】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