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開化堂手工茶筒文化傳承到第六代¬,八木隆裕,才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場,使京都傳統工藝成了風靡歐洲的東方品茶時尚,而這傳統邁向時尚的工藝之路,是漫長的130年代代堆疊。
喝茶是品其味,飲其趣。我們以沸水燙壺,倒水,再以茶匙撥茶入壺,注水看著茶葉在壺中緩緩展開,壺壁的毛細孔蒸醞著茶的香氣,接著是韓信點兵般地將茶點入各個杯中,這是屬於中國茶的茶道,也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品味展演,在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代表的茶具,而乘裝茶葉的「茶筒」則是茶道的起點。
熱愛茶敘儀式的人對茶筒特別講究,一般厚紙糊的、不鏽鋼的只能算是雜貨,藏家擁有的茶筒皆非陶即玉,至少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考究,而雅士品茶則不崇名貴,特別偏愛帶有日夜琢磨質感的手工茶筒,在日本,手工茶筒以「京都開化堂」為濫觴,130年來代代傳承,走過的歲月如茶筒上的光澤與影,裡頭收藏著迷人的茶香。
誰說茶筒只能用來裝茶?
大學時代主修英文的八木隆裕,是開化堂的第六代傳人,與前五代不同的是,他不僅自滿於現況,更將眼光投向了全球市場。「誰說茶筒只能用來裝茶?茶筒到了歐洲,還能用來裝咖啡豆,甚至是義大利麵。」他同時也針對海外市場設計一系列的DM,清新的排版與日本手工茶筒的「新用途」,能裝英式茶、咖啡豆、堅果還有香料等各式各樣的食品。專訪時,八木隆裕還拿出一個加長加大的茶筒,原來這是給Hermes設計師的設計稿筒!在八木隆裕新世代的創意腦袋下,不僅行銷海外,更與Wallpaper、信三郎帆布與歐洲各家茶館異業合作,將這座百年老店重新塑造成京都時尚品牌。
即使形象改變,開化堂的製作工序依然維持130年前的技術,沒有過多的細節,追求的是最基本的功能,形式簡單卻格局廣大,現在在開化堂裡職人手裡的工具,甚至部份還沿用自初代。
初代到第三代,紮根日本的茶筒文化
京都開化堂在1875年(明治八年)建立,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手工茶筒品牌。當時正值日本門戶大開,從英國傳入了錻力(錻,音ㄅㄨ,ブリキ,意為鍍錫的鐵皮),這種電鍍鋼鐵在那時被日本人視為是相當時尚的舶來品。而開化堂創始人清崎就以錻力為材料,手工製作出輕便耐用的茶筒,取代從江戶時代引進昂貴的中國陶瓷茶罐,成為一般人也負擔得起的茶具。
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舉,第一代做的茶筒在茶葉經銷商之間非常熱門,也因此成了京都文化傳統的代名詞。「量身訂做,是開化堂對每一個客戶的重視。」八木隆裕解釋,針對不同的茶葉、茶葉經銷商,開化堂從第一代開始就執行為客戶量身訂做尺寸,在冰箱尚未發明的年代,開化堂卓越的氣密性讓茶葉能保存防潮,而每一個茶筒繁複的工序步驟,亦為第一代即奠立起的工夫。
到了第二代音吉,開化堂的技術攀往頂峰,是相當輝煌的一代;而第三代彥次郎則帶領開化堂渡過重重難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即使面臨材料與工具的匱乏,開化堂沒有休息過任何一天,持續經營,然而在戰後經濟復甦後,製作成本開始明顯下降,手工茶筒因此被視為便宜的茶具。
「我的祖父不甘於現況,於是他開始尋求新的材質。」八木隆裕的祖父,第四代正一,無法忍受開化堂的文化被視為一般器具,他有更大的野心。經過不斷的嘗試,開化堂開發出「以銅為皮,以錻力為肉」的茶筒,質感更甚為前代,也讓使用者有新的選擇。
到了第五代小澤徵,又接著開發出如黃金般色澤的黃銅茶筒,也從這一代開始,民眾有了外出也能攜帶茶筒的概念,輕便的開化堂茶筒又再一次攀上高峰。
機器無法取代的,是動人故事
切割金屬、研磨、壓製、銲接,製作一個茶筒至少需要130至140個步驟,職人一次又一次地敲打,專注地聆聽「鏗鏗鏘」聲響,八木隆裕工作時不聽音樂,讓工作坊中只有槌子與金屬敲擊聲蔓延,只憑聲音就能知道敲打的完美度,並從中調整力道。
將茶筒握在手中,耳邊彷彿還能持續響起,十天、百天、十年、百年,筒身鏡面的質感會因為使用者每一次的手觸,而使色澤產生變化,於是,每一個茶筒就有了自己的故事。
「那年什麼房子都塌了,我們的茶筒在廢墟中被找出來。」八木隆裕回想起曾聽父親說過的感人故事,1923年發生慘烈的關東大震災,這是個上下垂直型的地震,規模7.9的地震伴隨7.3、7.2的餘震,合計連續搖了五分鐘以上,東京的建築物面目全非,而地震後的大火更是讓關東頓時變成人間煉獄。有位客戶在挖掘時找到多年前購買的開化堂茶筒,不但外表完好無缺,裡頭的茶葉也毫無變質,令在場的人非常驚訝,於是特地到京都再次拜訪開化堂。
除了「在地震中生還」的茶筒事蹟,在開化堂的故事中最常見的就是「三代同用」一只茶筒,經常祖父祖母買的茶筒,是孫子與孫女前來修復,開化堂的「終身保固」保障茶筒的品質,即使壞掉也多只是碰撞產生的小坑洞,透過職人的一陣敲打,又能回覆原貌。
承襲叛逆開創新局
在八木隆嚴謹的工匠服底下,是與時下年輕人無異的穿著,設計師品牌的牛仔褲打破一般人對傳統工藝家的框架想像,八木隆裕不但是手工製筒的達人,也是骨子裡叛逆的賽車狂!
八木隆裕平日待在工作坊裡,假日則到賽車場狂飆。「賽車是很需要理性的運動,必須預測對手的下一秒,才有可能出奇制勝。」如同八木隆裕眼光精準,在他的領導下讓開化堂走向國際市場,看似感性的手工過程,其實也有著理性的判斷。
我們好奇,如此一家輝煌的老字號,是如何培養下一代傳人?是否從小開始就要獨自在房間裡日以繼夜秉燭敲打,沒做到數量不准吃飯?其實,八木隆裕的父親和藹得很,從來不曾嚴厲指導他,而是讓他自然沈浸在手工茶筒的魅力。「我在兩、三歲時就被祖父抱在腿上,看著他敲敲打打。」他還記得父親曾經說過,「生一個笨兒子,不如有一個聰明的養子。」足見第五代之豁達。承自父親的豁達,今年36歲的八木隆裕有兩名年幼的女兒,「我當然還是很努力要生個兒子阿!」但內心裡,也期待著女兒會是開化堂第一位女性傳人。
「開化堂就像一棵大樹,幾代的傳人是主要支幹,而每一代的『新突破』則成了繁枝茂葉。」八木隆裕認為一項古老的工藝若停滯不前,一直以同樣的技術與材質做一樣的事,那就永遠只是一項工藝,而不會成為雋永的當代品味。
這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將茶筒充填了百年記憶,再交給下一代珍惜,筒身以銅與黃銅色澤變化最快,從鏡面到沈斂暗色的霧面,訴說多少次的撫觸。開化堂以「單一材質」製筒,將錻力的魅力發揮到極致,於是,在人人使用PET、厚紙材質茶筒的現在,京都開化堂以130年歷史的激情與新穎思維,將老老少少都拉回到那個年代。要傳統工藝不滅,不變的是技術傳承,創意,則是延續的關鍵。
About 京都開化堂
京都開化堂創立於明治八年,是在日本擁有最悠久歷史的純手工製作茶筒的老鋪。開化堂的茶筒,是以能夠體會鐵罐與生俱來的晦澀之美的原料(活用了材料本身表面的質感而沒有上塗裝的茶筒),以材料特有的與絹相似的碰觸感,以及其柔和的光澤隨著越加使用而日益顯現其深度。而只要將蓋子闔上茶筒的開口,就會自動悄悄地往下移動而自動關上的這種細密與細緻,都是純手工才得以浮現的結晶。
Add/台北市敦南誠品B1、台南市金華路二段324號(森/CASA)
Tel/02-87738951、06-2227672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0年六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