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央.jpg 

深刻體會唯有團結自強才能不再被欺壓

 「民族性」意指一個民族受同一文化影響,所表現出的特有性格與氣質,更是一個民族「血緣」的持續。民族性的形成是長期的,且與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生活環境又包含了氣候與地形等自然因素,所以現今我們也常以地理位置─如北方性格─形容或定義一個人。

那麼韓國的民族性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若問台灣人,可能直接舉出「驃悍」一詞,再聯想到其他面向如人蔘、泡菜、韓劇、Super Junior、少女時代、跆拳道等詞彙。

其實,我們並不是真正懂得鄰邦,韓國因為地理位置,過去長期處於周邊強權威脅,對外總得委曲求全、看他國臉色行事。

體會刻骨銘心的屈辱 始於江華島條約

 19世紀在中國所發生的幾件大事,直接影響到周邊國家的命運。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英間簽署的《南京條約》,無疑瓦解了原本以中華思想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秩序,遂將這個地域帶入以西歐近代國際法為中心的體系裡。

再者,19世紀後半葉,國際關係的主導權,以英美日為主的海洋勢力與以中俄為首的大陸勢力之間,彼此對峙拉扯。1876年,朝日簽署《江華島條約》,內文第一款即白紙黑字表明「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平等的權利。這項條約,表面看起來朝鮮應該受到很大的鼓舞,因為右鄰日本承認朝鮮是自主國家,也就是說,不必再對西邊的大國屈膝朝貢。

然而,《江華島條約》成了朝鮮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逐步淪入日本殖民政策的陷阱;而對日本而言,這只是對外擴張軍國主義的開胃菜而已,等到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朝 鮮也隨即於1897年獨立更名為「大韓帝國」。

時間再停格於1895年,朝鮮高宗的王妃閔氏(後追諡為「明成皇后」)就在宮內慘遭日人毒手,接踵而至的是新帝國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列強,瓜分了朝鮮半島的國土利權。日本並持續對大韓帝國威脅利誘連哄帶騙,讓其糊里糊塗地把國家外交權交由日方掌控,日本於1910 年不費多大力氣即將朝鮮半島納為殖民地,使得大韓帝國維持不到14年,讓韓國體認到刻骨銘心的屈辱。

韓國人民受日本殖民36年期間,也促使他們痛定思痛,體會到需全力對抗外權,不自主寧死的愛國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是,20世紀中期的朝鮮半島,雖然日本殖民帝國退了,卻仍脫離不了外強的干涉與慫恿,朝鮮半島由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美蘇兩大陣營軍管,遂造成半島一分為二,1948 年分裂為「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明成皇后遭謀殺 韓對日情結極度惡化

 

韓國歷史上的宮廷黨派政爭不斷,且向中國大陸稱臣千餘年,因此部分韓國人認為其民族一旦聚首就內鬥,對外卻易於妥協與依賴,即奉行所謂的「事大主義」。

數千年朝鮮半島的歷史很難用三言兩語帶過的,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段期間的韓國深受中國─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明末清初時甚至以「小中華思想」自居,深信朝鮮為正統中華思想的繼承者。

朝鮮半島因為地理之便,很早就接觸到中國文化,卻也因為地理位置,長年受到日本的侵犯。日本始終將朝鮮半島視為禁臠,為了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不斷挑戰中國的宗主國地位,使得夾在中間的朝鮮半島受到極大煎熬。

16世紀末豐臣秀吉對朝鮮發動的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1592及1597年的「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明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日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擴大為東北亞的國際戰爭,讓中日韓三國的糾纏關係浮上檯面,翻開東北亞的近、現代史,很容易找到日本因覬覦朝鮮半島而發動侵略,並利用這個地理位置做為侵略中國的跳板的證據。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所以歷史上的中韓兩國,在某些層面來說關係密切唇亡齒寒,因為朝鮮以為脫離中國之後,從此獨立自主,事實上反而讓自己迅速走向亡國之路。

【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7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