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網路照片).jpg 

15%的經濟成長率,對於快速發展的新興國家來說,都算是夢幻數字,更別說是已開發國家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但是,具備已開發國家實力的新加坡日昨卻預告今年GDP成長率有機會衝高至15%,漲幅領先全球,且外界亦多表認同。反觀東亞大國日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上修預估,今年成長率只有2.4%,居全球之冠的指標竟然是國債總額占GDP的兩倍。IMF因此憂心指出,日本再不趕緊推出財政改善計畫,不僅有礙經濟發展,更將危及主權債信。台灣有心以新加坡為師,也應該以日本為鑑!

     有人認為,新加坡是城市國家,經濟規模容易管理,且長期一黨獨大,政策得以貫徹,因此不足師法。然而放眼全球,不乏力爭上游的小國與萬年政權,卻造就不出第2個新加坡,顯示關鍵不在經濟規模或政權壟斷性,而在於新加坡領導人擘劃了何等國家願景,貫轍了何等發展政策,促使該國在亞洲四小龍的基礎上再創「小國大經濟」的奇蹟,甚而在今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全球競爭力評比上擊退美國掄元。

     讓我們把場景拉回10年多前,千禧年將屆之際,亞洲剛熬過金融風暴的肆虐,當時擔任新加坡副總理兼金融管理局主席的李顯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他針對「抗暴」過程歸納出3點結論,做為邁向新世紀的警惕:1、事情會快速改變,不能假定這是最後一次危機,所以要做好因應下次危機的準備,尤其要嚴格監督銀行,不讓他們置身險境;2、政策要穩健及保守,財政預算必須平衡,可能的話,還要保有少量的盈餘;3、要維持外界對新加坡的信心,這不只是短期政策目標,更重要的是長期施政紀錄。

     李顯龍上述的談話看似卑之無甚高論,卻是知易行難,但他自2004月9月接替吳作棟出任總理迄今,一直奉行不悖。由於長懷小國寡民的憂患意識,新加坡不曾像冰島那樣為追求金融中心而拿整個國家下注;在「以收定支,審慎理財」的指導原則下,星國財政收支從未失控;更因為政策具延續性,新加坡的國際信賴度極高。當然,再穩健與保守的政策也有例外,博弈事業,可能是星國最大尺度的開放。

     對於國家治理,李顯龍當時慨陳,他希望政治能保持誠實、開放與廉潔,如果不廉潔就該下台。雖然這樣的政治不那麼令人興奮,卻絕對是認真嚴肅的。為了建立優質的文官體系,新加坡以高薪養廉,沒有人認為是在養肥貓;李顯龍把國家當公司經營,致力培養各類人才,經濟表現好就加薪分紅,表現差則減薪勒褲帶。他說,10年、20年之後再來看,如果新加坡錯了,就會走下坡,如果對了,那就很幸運!

     10年過去了,李顯龍領軍的執政團隊以驚人貫徹力與傲人政績,證明新加坡走對了路,並正面迎向當年他所期待的亞洲區域統合。然而,同樣的10年,日本卻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帶領日本跨入千禧年的首相小淵惠三任內猝死,繼任者從森喜朗、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鳩山由紀夫到現任菅直人,更替有如走馬燈,尤其小泉之後首相任期越來越短,政策斷裂嚴重。相對地,國債總額則越疊越高,從1999年的665.8兆日圓(GDP的133.29%),膨脹到今年預估的1,079兆日圓(GDP的227.28%)。民主黨去年9月推倒自民黨政權後,鳩山以幕末英雄坂本龍馬自許,但不到9個月就引咎下台。同黨繼任者菅直人也以幕末奇兵隊的矯健魄力,期許新閣在經濟上突圍,重現明治維新的契機。然而選民已對民主黨言出不行、政策反覆厭煩,菅直人就任不滿月,便輸了參議院大選,支持度跌破4成,9月黨魁改選若被逼退,將以5個月不到的任期創下日本史上第2短命閣揆紀錄。

     過去10年,台灣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前8年民進黨高抬本土意識,以鎖國對抗中國崛起的潮流;當初打著「清廉、民主、愛國家」上台的國家元首,最後淪為「貪污、濫權、為自己」的階下囚;文官體系抵不過五日京兆的折騰,士氣日益隳壞;更有甚者,歷年財政收支從1999年的猶有盈餘,到幾乎每年都出現鉅額短絀。凡此種種,都與每下愈況的日本相類,怎能不以日本為鑑?

     馬政府上台後,力圖重塑廉能形象,期與新加坡相媲美;5月底改組的新內閣以重登四小龍之冠為衝刺目標;連全球招商,都以新加坡為主要假想敵。我們樂見政府見賢思齊,但也要提醒:喊口號容易,成長率的超越容易,厚植根基的獨特軟實力絕非一蹴可幾,必須要像李顯龍那樣耐著性子、義無反顧、有策略地耕耘,以10、20年的時間來證明成果,這才是以新加坡為師的真諦!

 

  • 2010-07-19
  • 工商時報
  • 【社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