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羨慕美國總統一呼百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威風。他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裡,每天遭遇的問題之多,內容之複雜,處理之困難,遠非平常老百姓所能想像。
隨便舉個例:7月16日,華府高興地宣布,從4月初開始,由於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PLC)一座深海油井鑽台傾覆,造成大量原油從海底噴出,在墨西哥灣(Bay of Mexico),其實是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州海外汙染事件,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環保惡夢,已經由石油工程師們想出辦法,封住油井頂端,使全世界都鬆了口氣。
讀者如需瞭解在此之前,解決難題希望之渺茫,只要看近四月來BP股票價格的大起大落,在28.76與62.38美元間震盪不休,一度還盛傳BP怕被美政府處罰巨款,公司準備先宣布破產,便可知情勢有多麼嚴重。如今只花了35億元就解決,實在太便宜了。
這只是歐巴馬在任期剛過半時,遭遇的第一個難題。我的感覺是,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可以從反方向去思考。因為它吸引了媒體與廣大民眾的注意力,給歐巴馬提供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來應付當前仍然無解的第二個難題。那就是:如何使美國經濟逐漸復甦,不致陷入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
人人都知道,全球化早已把所有遵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念的國家,緊緊綁在一起。二年前由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無人能夠倖免。當時從歐盟各國到美國自己,只求能渡過危機,其他都不在考慮之列。各國政府求爺爺拜奶奶,不管國內銀行或國際財團,只要肯借錢給它,就是它的的祖宗。
美國究竟負債若干,你知道嗎?到7月16日上午10時為止,共13,194,304,342,206.69美元。以中文表示,應為13兆1943億有餘。更可怕的,是它每天還以41億美元的速度在增加。歐巴馬知不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他當然知道。他有答案嗎?沒有。
一國政府發行的公債,或用政府機關名義借貸的款項,統稱「主權債(sovereign debt),意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整體而言,美國政府的債務,約合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90。加上前述數字,這樣累積下去,如何得了?
金融風暴狂飆之時,歐巴馬剛當選總統,為顧全大局,在國內與國際籌措了幾千億資金,幫助華爾街渡過難關。這些錢該償還了。偏在此時,歐洲不爭氣的盟國,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到義大利,整天好吃懶做,寅支卯糧,眼看很快就可能把美國經濟也拖下水。
兩年前為刺激國內經濟,歐巴馬選擇增加預算赤字,藉以帶動經濟復甦的浪潮。美國財政部把向銀行借來的錢,大手筆地花費在振興經濟計畫上,雖為許多貧民提供了短期就業機會,卻因人民追求的是長期有發展前景的職位,效果不如理想。怎樣使經濟恢復活水常流,是歐巴馬面對的第二道難題,目前還看不出解決之道。
(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2010/07/21 聯合報】
凱撒的面具-總統都怕「歐巴馬刮刀」
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美國市場最近推出一項叫「歐巴馬刮刀」的新產品,專門刮除黏在汽車上的貼紙。
歐巴馬選總統時,許多死忠選民把他的競選貼紙黏在車上表示支持,但這些人現在卻悔不當初,更以車上黏有歐巴馬貼紙為恥,但貼紙的黏性強,刮除不易,「歐巴馬刮刀」的應運而生,卻讓他們能徹底刮除貼紙,避免他們被人訕笑至今仍是「歐巴馬迷」。
「歐巴馬刮刀」變成新聞,不但代表歐巴馬的聲望下滑,也應驗了傑弗遜總統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沒有人能在總統職位上,保持他當選總統時那樣的聲望」。
但事實上,歐巴馬上任至今已兌現了許多項競選承諾:他推動了總額高達七千八百多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通過了照顧三千兩百多萬未有醫療保險民眾的健保改革方案,也制定了嚴格管制金融業的金融監管法案,這些方案無一不是史上前所未有之創舉。
但改寫歷史的人卻並不必然有正面的現實評價,最近幾次民調都顯示,有四成三的民眾,認為歐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無助於經濟改善,三成二的人表示,總統經濟政策對他們個人生活毫無幫助,健保改革到現在也祇有不到三成的人支持。
歐巴馬的現實評價之所以這麼低,主要是因為失業率至今仍居高不下,雖然有學者形容他是史上少見有堅強意志力的總統,「他至今未曾修改方向,未曾改變哲學,未曾妥協原則,他也做到了他所承諾的」;但顯然歐巴馬的大政效果,並未反映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難怪他會感慨:「那些罵我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我要做這些那些事?他們認為我做的事都無助於民調,我當然也知道如此,但我更瞭解,對美國來說,我做的這些事都是對的事。」
然而,對國家有利的事卻並不一定有利於選舉,一般預料十一月國會改選後,歐巴馬很可能在參眾兩院都會喪失多數席次,柯林頓當年在民主黨淪為國會少數黨後,曾改走向右轉的中間路線,歐巴馬將來顯然也將被迫如此。
當然,在不景氣年代中遭遇執政困境的人並不祇歐巴馬,日本的菅直人與南韓的李明博也是如此。
李明博曾是南韓史上以最大票差獲勝的總統,但他在兩年多任期內的民調卻像坐雲霄飛車,六月的「十六都」地方首長選舉,他的大國家黨慘敗,祇拿下了六都,首爾二十五個區廳長,也祇在四個地區獲勝,在野黨以地方包圍中央之勢已然形成;世宗市修訂案更因黨內朴槿惠派的叛變,也被國會否決;李明博面臨的內外夾擊處境,讓他左支右絀。
為了即將來臨的國會改選,李明博不得不再度大幅改組青瓦台的組織與人事,上任不久的總理鄭雲燦預料也將更換,連跟他勢如水火的朴槿惠,李明博也同意與她會面共商國是;然而就像鄭雲燦所感慨的:「我曾經認為祇要向民眾呼籲正義與理性,問題就會解決,但政客刺激煽動民眾的聲音太大,讓民眾聽不到我的聲音」,李明博的感慨可能猶有過之。
跟李明博相比,菅直人祇是初嘗執政困境滋味,他上台才一個多月,民主黨就在參議院選舉大敗,執政聯盟也宣告瓦解,內閣支持率更由六成二劇跌到三成六,不支持率則由二成五倍增至五成二。
民主黨執政不到一年就丟掉參議院,政權已搖搖欲墜,如果參院議長也保不住,菅內閣將來在國會寸步難行殆可預見;九月民主黨黨魁改選,菅直人是否能擋住小澤一郎班師回朝,猶在未定之天,他雖有草根首相之稱,但草根民眾是否繼續挺他,也是未知數,有人即擔心菅政權可能會是日本史上最短命的政權。
「總統最艱難的任務不是去做正確的事,而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美國已故總統詹森說的這句話,對面臨執政困境的國家領導人尤具意義,但什麼是正確的事?困境中的政府該是攻勢的政府?或是守勢的政府?歐巴馬、李明博與菅直人的選擇不盡相同,馬英九的選擇雖然不知會是什麼,但「歐巴馬刮刀」的故事,他卻不能不知。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