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麥隆.bmp 

一個祇有數萬人口的小鎮,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授權委託下,由居民自行決策與管理小鎮的各項公共服務政策…這不是夢想中的烏托邦,而是英國首相卡麥隆正在進行的一項政治實驗。

卡麥隆這項政治實驗的名稱叫「大社會」(Big Society),跟1960年代美國詹森總統推動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名稱相似但實質迥異;詹森的「大社會」是社會改革運動,目的是消除貧窮與種族不平等,卡麥隆的「大社會」卻是政治改造運動,目的是政府下放權力給社區居民,進行公共服務的改革。

「大社會」是卡麥隆從政以來的夢想,也是保守黨幾個月前國會選舉的競選主軸。卡麥隆入主唐寧街十號後,雖然每天忙於解決英國的龐大債務赤字,但上任未滿百日,他就讓他的夢想化為他的「旗艦政策」。

「大社會」的目的是要解決「大政府」的問題,「大政府」的決策是由上而下、頭重腳輕,但「大社會」的決策卻正好相反,政府扮演的祇是「小政府」的角色。

用卡麥隆的話來說,「大社會」是權力的重分配,「把原屬白廳菁英的權力,交到街頭男女手中」,不但中央政府要下放權力,地方政府也一樣,社區公共服務的決策權與管理權,都由地方公民一把抓。

卡麥隆目前已選定了四個實驗區,人口五萬多的伊甸河谷,八萬多的倫敦薩頓區,九萬多的溫莎與梅登黑德,以及四十多萬的利物浦,這四個區包含了都市、市郊與鄉村,他們要求政府授權委託的公共服務項目,也不盡相同。

例如,利物浦的第一個要求是博物館的公民治理,伊甸河谷則是寬頻供應的改進,另外,也有居民要求集資買下原屬地方政府資產的鄉村酒吧,以及參與地方政府的預算決策,開發地方的能源等等,當然,過去政府被詬病最多的公共服務,例如交通、治安、教育與醫療,也是這四個「前鋒社區」公民要求政府釋權的項目。

但在「大社會」中,政府並非全無角色,政府要「去中央化」,下放公共服務的決策權與管理權,要開放公共服務的政府資訊,要成立一個「大社會銀行」,在財務上支援志工、慈善團體與社會企業,也要派公務員到各個實驗區協助解決問題。

卡麥隆坦承「大社會」將面臨三大問題,財政、法律與官僚問題,也將遭遇兩大阻礙,地方政府的阻礙與既得利益者的阻礙;而且,反對黨也嘲笑「大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更批評卡麥隆想以「大社會」來作為政府刪除公共服務預算的藉口。

但即使如此,卡麥隆卻說:「有些事你去做,因為那是你的義務(duty),比方說刪減赤字;但有些事你去做,卻因為那是你的熱情(passion),那些事會讓你早上起床時感到激動,讓你相信它確實會帶給你所愛的國家很大的不同」,「而我最大的熱情就是建立一個『大社會』」。

英國曾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樣板,民主老大哥正進行的這項民主政治大實驗,能否改寫政府甚至民主的定義,全世界都在等著看。

【2010/07/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