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支援的民視《新兵日記》暴紅,讓國軍形象提升,圖為劉香慈在《新兵日記》演正妹士官長,性感尺度只能適可而止。(粘耿豪攝).jpg 

正在民視播出的《新兵日記》電視劇,由於收視屢破記錄,最近成為娛樂圈和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甚至演變為某種流行次文化的社會現象,許多人更好奇「軍教片」為何復活且翻紅的原因。

     但今時今地,所謂「軍教」,未免太過沉重而不切實際;在民主多元的社會裡,「軍」或者有,「教」又所為何來?何能致之?尤其是在軍中弊案頻傳,徵兵制在四年後即將全面改為募兵制的氛圍中,以一般人服役的軍中生活為題材的戲劇,竟能大受歡迎,必然有其值得探討之處。

     最表象且最直接的原因,應該就是一種新舊交替的「循環」現象。作為一種影視類型,大眾所熟悉且統稱的軍教片,距今至少已超過廿年未曾得見,而當兵(服兵役)既是大多數台灣男性成長歷程中重要的儀式與記憶,於是如今中年人的懷舊情與年輕人的新鮮感,在久已未現的重逢、或是乍見尚未體驗的軍中生活時,便交織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微妙投射;即使故事老套、橋段依舊,也因為新面孔、新演員的加入,形成了雖舊猶新的回味樂趣。

     就大眾所熟悉的廣義的台灣軍教片類型,其實是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的。這又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首先是上世紀七○年代的熱潮,如《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八百壯士》等,這類愛國戰爭片展現的是大場面、大卡司,描述的多是抗日英雄的傳奇故事,而這當然是與當時政府形塑的愛國精神、國族史觀有關。其次是七○末期至八○年代初期,如電影的《成功嶺上》、《黃埔軍魂》、《大地勇士》、電視的《少年十五二十時》等,題材更趨近於現實,表現的是兄弟情誼與青春勵志。接下來進入八○末至九○年代,隨著政治解嚴與社會開放,一連串以搞笑娛樂為主的如《報告班長》、《機車班長》、《狗蛋大兵》等系列電影,也就應運而生,蔚為主流了。

     在這大概廿年之間的軍教片熱潮中,國防部的支援扮演了關鍵性的影響,無論是歷史戰爭或搞笑娛樂,都必須有軍方支援的重裝備與人力,影視作品才會有基本的場面與氣勢;九○年代以後,一窩蜂的浮濫跟拍,再加上軍方不再提供支援,軍教片自然也就每下愈況,不了了之。

     有些人視軍教片為一種「威權」的象徵,但在批判與虛假教條的另一面,其實不少軍教片的內涵,也充滿著許多現實世界早已失落的純真與夢想,以及強調團結、忠誠、紀律、責任與榮譽等價值。有些是描寫受訓過程的轉弱為強,有些是敘述軍中歷練改變人生的故事;類似《捍衛戰士》、《軍官與紳士》等西方電影的夢幻軍教片,不斷被複製於台灣後來的電影電視中,配合上俊男美女、奮發勵志的劇情與動聽的歌曲,比起傳統軟綿綿的偶像劇,更具有一種歷久不衰的吸引力。

     這次《新兵日記》雖然爆紅,其實內容還是不脫魔鬼班長(或排長)、苦口婆心的連長、原住民天兵、胖天兵、福利社西施等老梗。但無論是熱血沸騰的盟誓、熱淚盈眶的感動,或是荒唐的嬉鬧、青春的揮霍,每隔一段時間總會重新召喚,那屬於每個人成長的苦澀與甜蜜,叛逆與天真。

 

  • 2010-08-03
  • 中國時報
  • 【張景為】

  • 社論 / 軍教片鹹魚翻生的啟示 【2010-07-31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