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Cumings.jpg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康明思(Bruce Cumings)是當今美國數一數二的「韓國通」,他在學界的地位很像當年「中國通」費正清,只是費正清資格更老、輩份更高。而左翼的康明思對韓戰爆發與美韓關係的獨特看法及見解,在學界和媒體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就像當年自由派的費正清主張承認中共,讓中共進入聯合國一樣引起很多爭論。

     九月五日才滿六十七歲的康明思,是紐約州人,一九七五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在哥大讀研究所時即和一批反對越戰的同學與剛出道的年輕教授組成「關切國是的亞洲學者委員會」,創會成員包括馬克.塞爾登、周錫瑞(Joesph W.Esherick)、夏偉(Orville Shell)、謝淑麗(Susan Shirk)、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和愛德華.傅利曼等十六人。這批左翼學者以研究近代中、日、韓為主,他們不贊同費正清所持「西方刺激─中國反應」的學術觀點,他們日後在美國的亞洲研究和史學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康明思的博士論文是寫韓戰爆發的原因,後來他把論文擴大成兩大本巨著:《韓戰的源起》(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上冊一九八一年出版,下冊一九九○年問世(皆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書評界一致予以佳評。筆者於一九九四年年初為《新新聞》周刊撰寫美國與孫立人事件的關係時,曾大量引用康著下冊裡的資料與說法。這是國內出版界與知識界首次介紹康明思的這兩本經典之作。

     最近,康明思又出了一本精簡本的《韓戰》,只有二八八頁(Modern Libraly出版)。康明思在這本書裡仍堅持他過去對韓戰爆發的觀點:韓戰並不是在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而是在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南北韓即已陸續開戰;美國在二戰後把朝鮮半島畫成兩半是一大錯誤(在三十八度線畫南北韓的人正是日後出任國務卿的魯斯克);不能單獨指責北韓金日成挑起戰爭,南韓李承晚亦應負挑釁責任。

     康明思在韓戰爆發六十周年之際推出這本書的目的,是要糾正美國人對韓戰、對南北韓以及對美國參戰的誤解。而促成康氏出書的動機是六○年代初探討越戰而獲得普立茲獎的前《紐約時報》名記者大衛.霍伯斯坦於二○○七年出版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國與韓戰》,這本書使康氏大為失望和不滿。霍伯斯坦撰寫此書時,曾去拜訪小他九歲的康氏,兩個人談了一個下午,但霍氏並沒有接受康明思對韓戰的一些看法。康明思也許在「學術自尊」上有點受創,因此在剛出版的《韓戰》這本書上猛批霍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裡犯了一般通俗史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又說霍氏對韓國史一竅不通,連韓國人的名字都背不出來三個。康氏寫這些有欠公允與厚道的話時,可見心裡對霍氏有多氣!因康氏知道霍伯斯坦是個名滿全美的老記者兼通俗史家,擁有成千成萬的讀者。可惜的是,《最寒冷的冬天》出書時,霍氏已在洛杉磯車禍遇害,他對康氏的指責已無從回應。

     康明思對韓戰的基本史觀是:北韓雖殘忍,美國也壞。他舉出許多北韓殘忍的例子,但更詳細地列出美國不人道的地方,如濫炸和濫射無辜(包括南韓平民)。康氏說美國在韓戰所使用的炸藥總合比美軍二戰期間在太平洋戰區所使用的還多。康氏表示美國的心態似乎是韓國人太野蠻,多炸死幾個沒關係。康氏說,美軍和南韓部隊在北韓境內曾進行多次屠殺,和日後美軍在越戰時的美萊屠殺沒有兩樣。康氏主張美方應主動調查這些戰爭罪行,只有這樣,美國和北韓關係始能改善。

     康明思雖也譴責北韓的政治環境,但他亦為北韓辯護。他說北韓並不是一個史達林式的國家,所謂「史達林式國家」,乃是政府對全體人民進行大規模暴力鎮壓或政治清算,康氏認為北韓並沒有這麼壞。在獨夫金正日的統治下,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只有飢餓、恐懼與備戰,沒有起碼的人身與政治自由的北韓,在康明思的眼中還不至於像史達林式國家那樣可怕。那麼北韓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康氏多年來力主朝鮮問題由南北韓雙方來談,美軍應撤出半島,這當然很好,但南北韓如何談呢?康氏自己也說北韓一定不會放棄南韓,亦絕不相信日本、美國和南韓。美國右翼學者和媒體常指責康明思是個「為北韓辯護的人」,這些指責也許有點過分,但他的立場卻常招惹右邊來的批評。

     康明思是金大中獎的第一個得獎人,也曾獲得美國歷史學會的費正清獎。他的第二任妻子禹靜恩(譯音)是韓裔,哥大政治學博士,現任維吉尼亞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夫妻兩人都是美國學界有頭有臉的人物。康明思對韓戰的看法,肯定會一直激辯下去,就像已故荷蘭史家彼得.戈耶爾所說的:「歷史是一場永不休止的論辯」。


 

  • 2010-08-04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專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