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廟如何變成巍峨大廟?歷史與地區變遷的百年長河,如何反映在民間信仰的具體象徵上?台南縣的南鯤鯓代天府從一間茅屋小廟,三百多年後變成占地卅三點五公頃的宗教信仰中心、全台灣的「王爺總廟」,正是最好的例子。
五府千歲 信眾不遠千里
具人氣的百年大廟,常有口耳相傳的玄奇故事,代天府也不例外。傳說中,時值明末清初的一六六二年,一片沙洲漁村的台南縣北門鄉沿海,某夜忽有音樂從海上傳來,漁民爭相上前探視,乍見一艘金碧輝煌的三桅大帆船,眾人以為是富商巨賈迷航的船隻;翌晨卻發現是艘破爛小木舟,橫靠港邊,船上供奉五尊王爺及一尊將軍的神像。
原來這是一艘祭典的王船,從中國大陸飄洋過海到台灣西南沿海,漁民合力拖起王船,將神像奉祀於鯤鯓山的一間草寮內,焚香膜拜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因而俗稱五王或鯤鯓王。
神明鬥法 驚動觀音佛祖
無論真假,這些鄉野傳說強化信眾的心理基礎,透過口語傳播的神跡,以及神靈顯赫的自我應驗,當地漁民相信五府千歲庇佑他們漁獲豐收、全家平安,因此吸引更遠的信徒朝拜上香。
隨著信徒越來越多,加上代天府位處溪流河口,廟址會受河道變動影響,因此一八一七年第二次擴建至現址,這又引發另一傳奇典故:相傳有一位「囝仔公」萬善爺埋骨當地,代天府擬遷建至此,引發兩造神明的爭地風波:「那是場大鬥法,驚動六甲赤山巖觀音佛祖出面仲裁糾紛」,代天府管理委員會總幹事侯賢遜歷歷道來,彷彿親眼目睹。
分靈逾萬 躍居王爺總廟
侯賢遜說,「當時入夜殺聲震天,如千軍萬馬,嚇得居民不敢外出,後來在觀音大士的調解下,五府千歲在當地蓋大廟,就是代天府;萬善爺在旁邊蓋小廟,雙方共享香火,互不侵犯」,而那段「愁雲漠漠,飛砂走石,日月無光」的神靈爭地大戰,就這樣記載在雙方的廟史裡。
代天府原本就有不少信徒,遷建後香火愈發鼎盛,種種傳說又增加其神祕魅力,於是由村廟而鄉廟、北門區六鄉鎮的區域性廟宇,最後更成為佛道儒一體的大廟,分靈出去的大小廟共一萬七千三百多間,每年香客逾六百萬人次。
「寺廟最重要的是『群眾基礎』,村廟若能由下而上,逐漸累積人氣,同時由內而外,擴大信徒區域,就可能變成大廟;分香分靈則讓廟宇的影響力再擴大,透過刈香、進香、交陪等儀式活動,成為全國性的知名大廟」。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分析,隨著王爺信仰在西南沿海大幅擴散,這座最古老的王爺廟也越蓋越大,「而且他們保留早期的舊廟格局,一層一層往外增建,因而能看到各時期的特色。」
國定古蹟 計畫興建醫院
而今,這座王爺總廟已成為國定古蹟,占地達六萬坪,每年農曆七月十日舉辦全台規模最大的普渡祭典,擺席高達三千桌。
「代天府古蹟文物,有如一座活的博物館」,侯賢遜說。時至今日,代天府還在擴展增建,包括興建廿年之久、東南亞最大的凌霄寶殿,光是仿天壇的「玉皇大帝」黃金匾額,耗費黃金一萬又八百兩,現值約五億。
三百五十年前,一艘擱淺的小木船,一間海邊的茅草屋,如今這座「不斷長大的廟」,已寫下百年驚奇,未來呢?「五星級香客大樓有總統套房,還計畫興建鯤鯓王醫院。」侯賢遜表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