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jpg 

先鋒藝術家們在21世紀頭幾年就來到了火炭地區,當時經濟不景氣和SARS危機使得租金暴跌。現在,當地有超過200名藝術家,其中許多人是附近的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

香港藝術家接管閒置工業用地,造就城市藝術繁榮

 

今年稍早,在盛夏溽暑當頭之前,有近五萬人參觀了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比去年人數躍升了65%。這是有志執亞洲藝術市場牛耳(年拍賣藝品金額達5.02億美元)的香港的再進一大步。不過,就在收藏家麕集香港追捧中國大陸流行藝術家如岳敏君、張曉剛等人之際,在距離市中心40分鐘火車車程、髒兮兮的火炭地區,卻可以發現香港真正的藝術先鋒在簡陋、廢棄的工廠裡,和香腸伯與鐵匠們隔鄰工作。多年來,香港製造商多已外移成本便宜的中國,所以以高租金著稱的香港多了許多閒置工業用地。其結果則是創造力的爆炸。

 

先鋒藝術家們在21世紀頭幾年就來到了火炭地區,當時經濟不景氣和SARS危機使得租金暴跌。現在,當地有超過200名藝術家,其中許多人是附近的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儘管藝術家在舊工業區開店不是什麼新鮮事──1960年代的紐約SOHO區和1990年代北京大山子均為前例──但它對香港的影響是深遠的。現在,香港有更多的全職藝術家、更能吸引當地與國際人士的注意;今年一月就有一萬多人聚集在火炭地區參加一年一度的開放工作室活動。

 

有些藝術家走得更遠,他們用自己的工作室來自我行銷,乃至互相推銷。去年,攝影師Quist曾與兩個朋友一起在東九龍另一個破敗工業區裡開了一家「隱藏文化」。這個合資工作室既是個工作場域,也為新興藝術家提供展場。 「我們不熱門,我們不出名,但我們對自己做的事有熱情。」曾說。由於較易取得工作室的空間,香港藝術家們的經驗更豐富了,鄧凝姿──混合媒介藝術家和《綠洲:藝術家工作室在香港》的編輯──表示:「比起水彩畫和中國水墨畫居多的10年或20年以前,他們的作品變得更加複雜了。現在他們使用日常材料創作,與其居住的城市連繫得更緊密。」

 

但地產開發商也對舊工業區十分熱衷,他們向政府施加壓力,使得舊工廠更容易變更成公寓、辦公大樓甚至酒店等。當地租金已經暴漲。但同時,藝術社群也懂得團結發聲,他們對租金上漲的投訴,已經引起政府注意,並試圖解決香港的高租金問題以促進本地創意產業的發展。

 

 

【本文譯自《TIME》AUG16/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