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設定上海2020年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海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是重中之重;倫敦市去年9月所做的一項環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前5位是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和深圳,其中深圳是首次入榜,而上海則從之前的35名晉升到第10名。而中國的資本市場從開放美元計價的B股,到香港上市的H股,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就成交金額而言,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已超過東京證交所,使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最大股票市場,無論從市值還是交易量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均在全球交易所中名列前茅,業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交易市場之一。
目前呼之欲出的是國際板,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逐漸成形。所謂國際板就是境外的企業可以在A股發行上市,因為其境外的性質故被劃分為國際板,國際板的推出是中國走向金融強國的必經之路,相關監管單位已經籌備多時,雖然尚未有官方的正式日程表,但從各方態勢預估明年最有可能開板。
人民幣計價 全球百大企業聚焦
境外大公司在國際板上市有兩種可能的形式:一種是直接在A股IPO,另一種為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證,境外的上市公司將部分已發行的股票在當地的保管銀行託管,由中國境內的存托銀行發行,供境內投資者買賣的投資憑證。由於國際板為人民幣計價,將可以整合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由美元計價的B股市場。
在發行主體上,登陸國際板的公司也有三種可能的形式:境外企業的在華機構、境外公司主體以及紅籌股,這些跨國企業在國際板上市,有益於提升其在華的品牌效應,可以協助企業發展在內地的市場。同時,在本地市場募集人民幣資金,以用來擴張中國境內運營、製造的規模,有利於跨國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以及參與人民幣升值的機會。再則,中國股民超過1億,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遠超過國際市場,這使得全球百大企業趨之若鶩,國際板風聲一出,紐約證券交易所、匯豐銀行、恆生銀行、大眾汽車、美國沃爾馬、賓士汽車、可口可樂、西門子等全球大企業紛紛爭先表達意願。
把全世界拉到家裡來
推出國際板一方面標誌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意味著中國投資人可以用本國幣值在國內直接購買境外大公司股票,增加中國國內投資者的投資管道,使得金融實力強大的大陸老百姓也能在國內完成全球資產配置的目標,也讓中國的資本市場提供全球的公司供國民投資。
除此之外國際板還可以增加大陸外匯的使用管道,舒緩大陸面臨外匯儲備的壓力,這樣看來中外資金虎視眈眈,要上海不國際也難吧。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8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