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上周提到剛剛過世的前駐荷蘭代表施克敏,是台灣民營報紙派駐美國的記者先驅之一,如以省籍而論,他是台灣人當駐外特派員的第一人。中國新聞媒體開始派遣記者常駐海外是二戰時期的事,中央社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在華盛頓設立辦事處,首任主任是陳亦(新聞界聞人董顯光和魏景蒙先後的女婿),此人是華府鄧巴頓橡樹園(Dumbarton Oaks)會議(討論成立聯合國)中國代表團的發言人,把消息洩漏給《紐約時報》的雷斯頓(James Reston),使雷斯頓獲得普立茲新聞獎。
繼陳亦為中央社華盛頓辦事處主任的是盧祺新(David Lu),此人是美籍華人,但那時中國人在美國沒有地位,很難出頭,故多選擇回中國受教育,因此盧祺新畢業於燕京大學,和盧情形相似的還有宋德和(Norman Soong,生於夏威夷),湯德臣(生於馬來西亞)等,他們都畢業於燕大,然後負笈密蘇里新聞學院深造,和他們先後在密蘇里同學的還有沈劍虹(中華民國最後一任駐美大使)、高克毅(名翻譯家和美語大師)、吳嘉棠(香港英文虎報總編輯)等人。 盧、宋、湯三人都服務於中央社,英文一流,宋德和擔任過《紐約時報》駐華攝影及文字記者,湯德臣曾譯王家棫(已故的中央社副社長)所著《帝王生活》一書為英文,博得林語堂的讚美,台北一度考慮請湯譯《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為英文,後因張純明(前駐聯合國副代表)捷足先登未果。
盧、宋、湯三人和繼盧為中央社華盛頓辦事處主任的任玲遜,都是具國際水準的英文寫手,遺憾的是他們的中文只能看不能寫。在那個年代,由於中文傳遞的不便,能用英文寫作和發電報是中央社駐外記者的必要條件,至於第二代的中央社駐外記者像李強光、林徵祁等中文不錯,但英文遠不如第一代,第二代英文最好的是曾恩波(燕大畢業,曾任倫敦特派員、香港分社主任),常駐東京的李嘉中英日文俱佳,是難得的人才。
一九四九年以後,具有美籍的盧祺新、宋德和等紛紛離開中央社,另謀出路,湯德臣繼續替中央社工作,任玲遜則轉任我國駐美大使館新聞參事,一直到七十年代初退休為止,但退休俸少得可憐,晚年的生活頓成問題。夏公權當代表時還把任玲遜微薄的潤筆津貼也停了,使他生活陷於絕境,其情可憫。
老實說,中華民國對不起這些忠貞之士,尤其是湯德臣。一九四九年中原板蕩之際,蕭同茲社長召湯到廣州,面授機宜,授他全權領導海外的中央社,存於紐約大通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的二十萬美金他有全權支配使用。中央社遷台後,湯先生將這筆錢全數交還總社,在那風雨飄搖困苦的年代,中央社就是靠這筆外匯繼續存在運作的。兵荒馬亂的日子,發國難財的人,比比皆是,像湯德臣這樣一介不取、高風亮節的人,可說是鳳毛麟角。一九七一年我國失去聯合國席次,湯先生被剝奪採訪的權利,曾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華德翰(Kurt Waldheim),譴責其行為 unconscionable(昧於良心),信雖不長,但每個字都有份量(every word carried weight, 任玲遜的評語),真是擲地有聲,華德翰終於自食惡果,後遭猶太人揭發戰時曾充納粹軍官,美政府永遠禁止其入境美國。
我生也晚,卻有幸得以親炙大多上述先賢,領略其風範,聆聽其教益,永生難忘。俱往矣,惜後繼乏人,徒嘆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