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_268177_1.jpg 

捶背腿幫助血液流通,提高抗病力

 當風寒之邪侵襲人體,足太陽膀胱經首當其衝。捶背腿可以刺激膀胱經,適用因感冒引起的惡寒、發熱、流鼻涕、喉嚨痛、四肢冰冷等風寒表證;或因風寒而誘發過敏性鼻炎、氣喘、胃腸潰瘍、心絞痛等慢性疾病。

 

在一天工作或下課後,腰背肌肉始終都是處於挺直緊張的狀態,所以成年人大都有腰背痠痛的現象。透過刺激腰背肌肉,捶背可以促進血液流通、肌肉鬆弛,進而緩解因疲勞而出現的腰痠背痛和「上實」(人體上半身頭、頸、肩、背或胸部肌肉出現的緊、硬、脹、繃現象),防止腰部肌肉損傷和背部肌肉萎縮的發生。人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強大的免疫細胞,由於自己的雙手平時不容易觸及背部,所以這些細胞處於「休眠」狀態。捶背時,可以啟動細胞的免疫功能,並且「喚醒」細胞奔向全身各處,投入殺菌和消滅癌細胞的戰鬥行列,提高身體防病、抗病的能力。

 

經常捶腿可以改善腿部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保護局部皮膚營養代謝,減少皮膚角質化,保持血管彈性,改善水腫和瘀血消散;還能緩解因腎虛而出現的腿部痠痛、肌肉痙攣和「下虛」(人體下半身腰、腹、腿、足的虛弱疲軟等虛證症狀),防止膝蓋腿部損傷,和腿部肌肉萎縮的發生。

f_268177_2.jpg 

自我捶背的5大方法

f_268177_3.jpg 

捶背方法很簡單,可使用捶擊法和拍打法兩種,均沿脊柱兩側進行。可穿單層的布棉衣服,坐著、站著或走動時均可練習。

 

捶擊法是用虛拳叩擊(手握空拳輕柔擊打);拍打法是用虛掌(五指併攏微屈,掌心呈空心狀擊打)、掌根(手指微屈,腕掌用力挺緊,以掌根部擊打)拍打。如此自上而下,或由下向上輕拍輕叩,單手或雙手均可。

 

捶打速度以每分鐘50∼100下為宜,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以30分鐘為限。

 

兩手交替拍打脊背

 

先用右手掌從右肩頸盡量往後甩,拍打脊背一下,並配合吸氣;再用左手掌從左肩頸往後甩,拍打脊背一下,並配合呼氣。兩手交替,右手掌拍打大杼、風門、肺俞、身柱等穴,左手掌拍打頸椎、大椎、陶道、頸百勞、喘息穴等,兩手一回合,一吸一呼,一手拍25下,共50下。

 

兩手交替拍打肩背

 

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背一下,同時利用左手反臂反掌拍打右肩胛骨一下,配合吸氣;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肩背一下,同時用右手反臂反掌拍打左肩胛骨一下,配合呼氣。

 

兩手交替,一次一下拍打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秉風、曲垣等穴位,一手拍25下,共50下。

 

反臂反拳捶打背脊

 

將手握拳至背後,自下而上先沿脊背中央督脈捶打,再換兩側輕輕捶打。捶打時身體微微前傾,握拳由下往上敲打,盡可能達到督脈的最高部位,再自上而下至腰部,如此為一回合。捶完背中央後,再捶左右兩側。連續捶打5∼10回。

 

反臂反拳捶打背側腰椎、骨先用右手握拳捶打腰椎及兩側一下,配合吸氣;再用左手握拳反臂反拳捶打骨一下,配合呼氣。兩拳交替拍打,從輕到重,一次一下,右拳在上捶打命門、腰陽關、腎俞、志室、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位,左拳在下捶打八、小腸俞、膀胱俞等穴位,各25下。

 

反臂反拳捶打背側腰椎、骨

 

先用右手握拳捶打腰椎及兩側一下,配合吸氣;再用左手握拳反臂反拳捶打骨一下,配合呼氣。

 

兩拳交替拍打,從輕到重,一次一下,右拳在上捶打命門、腰陽關、腎俞、志室、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位,左拳在下捶打八、小腸俞、膀胱俞等穴位,各25下。

 

兩手交替拍胸打背

 

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胸脯一下,同時用左手反臂反掌拍打胸椎和右背一下,配合吸氣;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胸脯一下,同時用右手反臂反掌拍打胸椎和左背一下,並且配合呼氣。

 

兩手交替,一次一下拍打胸椎及脊椎兩側(神道、至陽、中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神堂等),各25 下。

f_268177_1.jpg 

捶背腿功效 排便通暢、消除疲勞

改善腿部血液循環、減少腿部痠痛、促進皮膚角質代謝、改善水腫、提高身體抗病力等。

捶背腿健身法比按摩更簡便易行,不需要特別尋找穴位,只要每晚睡前、早晨醒後,坐在床上或站立地上,邊看電視或走路時也可以隨時練習,經濟實惠,不花分文就可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

 

捶背腿主要拍打背腿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
捶背腿是指用手(或保健棒),按照一定方法在背部和腿部進行不同力道,具有節奏捶擊的一種自療保健法。

 

 

 

捶背腿源自古老導引術中簡單實用的拍打療法,包括捶背和捶腿。北魏時期的《易筋經》中,已有類似「捶背腿、拍八卦」的記載,中國閩南地區廣為流傳的「捶龍」療法,也是以捶背腿為主。

 

我們常常可見年長者,會請兒孫、老伴或自己輕捶著背部和腿部,便能頓感輕鬆暢快。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備急方》中說:「對於手腳怕冷的人,可以從上至下捶打,打熱便休。」

透過對循行背部和腿部的督脈穴、足太陽膀胱經穴、足少陰腎經穴的拍打,可促使經絡疏通、氣血調和、關節潤滑,進而達到強筋健骨,臟腑調和的目的。

 

捶背腿比按摩簡便易行,不需要特別尋找穴位,每晚睡前、早晨醒後,坐在床上或站著時,邊看電視或走路時也可以隨時練習。早晨練習,可強筋健骨,使人頭腦清醒、精神振作,排便通暢防止便祕;夜晚練習,可以消除背腿痠痛,解除疲勞,促進睡眠。

f_268163_2.jpg 

f_268163_3.jpg 

f_268177_1.jpg 

自我捶腿DIY 冠心病者不宜

自我捶腿的2大方法

 

捶腿方法有搧打法和劈打法兩種,均沿腿部四周進行。捶打速度以每分鐘

60∼120 下為宜,每日3∼5 次,每次30分鐘為限。

 

劈打腿側

兩腿挺直,上身前傾,雙手五指分開,小指尺側劈打臀後側到小腿外側。.jpg 

站立與肩同寬,兩腿挺直,上身前傾,雙手五指分開,小指尺側著力,先

沿臀後側交替擊打向下劈打至小腿外側,然後沿小腿內腿向上拍打至小腹,最後沿腰部拍打至臀部。

 

搧打小腿肚

一腳抬高放在矮凳上,以手背自上而下搧打小腿肚。.jpg 

端坐俯身或一腳抬高放在矮凳上,下肢放鬆,以手背自上而下搧打小腿肚一分鐘,再換另一手和腿。能滑利關節,改善局部組織營養,防止兩腿肌肉萎縮,加速損傷組織的修復,以及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捶背腿注意事項

 

捶背腿時應放鬆手腕,靠腕部控制力度,不要把力量用在手上。

力度應由輕逐漸加重,擊打身體部位震而不痛為宜。部位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展開。

 

捶擊或拍打速度要快慢適中,力求動作協調、節奏均勻。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可用輕而緩的手法,以抑制肌肉和神經緊張;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工作效率低下,可用強而快的手法,使肌肉緊張、神經興奮。

 

患有嚴重冠心病、尚未明確診斷的脊椎病變以及晚期腫瘤的人,不宜進行捶背腿。經期婦女忌捶腰背,以防使盆腔充血加重和血流加快,導致月經過多,經期延長,腰背痠痛加劇。

 

捶背前可多配合後仰動作,對脊柱過度前屈的傷害有平衡功用。

捶背時對於嬰幼兒、年長者及患有慢性病的體質虛弱者,應注意背部保暖。防止風寒之邪通過背部侵入,而損傷陽氣,甚至透過體表入侵體內臟腑,而導致寒證發病,或使舊病復發、病情加重和惡化。

 

捶背腿4 大要穴

f_268190_1.jpg 

f_268177_1.jpg 

熨目法功效 預防眼疾、皺紋

緩解眼睛疲勞、改善及預防眼疾、消除眼袋及黑眼圈、減少臉上黑斑及皺紋,熨目術源自按摩手法,方法簡單、操作方便,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無論男女老少,看圖就能學會;站著、行走間、或坐或臥,只要持續練習,就能改善黑眼圈等症狀。

 

熨目疏通眼部經絡,利用雙掌擦熱後反覆摩拭雙眼

熨目源自按摩手法又名拭目、揉眼,將兩手掌擦熱後,利用手掌或手指進行直線,或螺旋反覆摩拭雙眼的保健方法。對於眼睛保健、緩解眼睛疲勞、預防眼疾很有效果。相傳中國古代的長壽者彭祖就經常熨目、拭鼻保養身體。《諸病源候論‧目暗不明候》亦有「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的敘述。

 

近年來,尤其近視、老花眼的比例愈來愈高,熨目是專門改善眼睛疾病的手法,方法簡單,操作方便,無論男女老少,看圖就能學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站著、行走間、或坐或臥均可練習;動作自主掌握,柔和平穩,無副作用。

 

熨目法是以中醫的「臟腑學說」、「五輪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經絡論」、「氣化論」為依據,根據長久實踐經驗總結而成。其保健理論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手熱敷眼部並按揉眼部穴位,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疲勞;二是反覆摩擦掌面可以有效按摩魚際、勞宮和少府3個手三陰經的穴位,通過經脈的廣泛聯絡而作用於目。西醫將其作用歸功於局部的熱效應,可以改善微循環而緩解疲勞。

 

中醫把眼與臟腑的關係總結為「五輪學說」。將眼部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五部分,分別內應脾、心、肺、肝、腎五臟,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中醫理論認為輪屬表,臟屬本,眼為肝之竅,又為五臟精華所現,因此眼病與五臟均有關係。人體臟腑的精氣上注於眼,並使眼與全身活動統一協調,而各種致病因素也會通過經絡的聯繫,從眼部傳入臟腑,或從臟腑傳入眼,而在眼或臟腑反映出病變來。

f_268195_2.jpg 

因此,熨目在健目和改善眼部疾患的同時,疏通眼部脈絡,調整五臟六腑之氣血和平,內養精氣,使全身免受「七情」、「六淫」干擾,充分得到精、氣、血、津液的滋養,進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抗病。而市面上販賣的「保健目鏡」或者用暖水袋、熱毛巾之類的熱敷,儘管也有局部的熱效應,但還是不如傳統的熨目術作用全面,而且簡單易行。

 

熨目保健最理想的方式是與拭鼻動作結合一起練習。所謂拭鼻,就是用手掌或手指擦拭鼻外部和內部經絡,改善鼻部血液循環,使鼻腔通暢的一種自我保健(詳見本書P.94「拭鼻保健康」)。

 

傳統醫學認為,肺開竅於鼻。意思是,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主要依靠肺氣作用,肺氣和,呼吸利,鼻的嗅覺才能靈敏。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因風寒、風熱或其他過敏性因素,而出現的慢性鼻炎症狀。不僅鼻塞、鼻癢、嗅覺減退,而且容易因為呼吸不暢而引起頭痛、頭昏、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狀。

f_268177_1.jpg 

孩子的5大熨目法 控制假近視有效

熨目術可改善許多眼睛疾病

 

熨目術是根據中醫學的按摩、推拿、揉穴等傳統功法總結而成的保健手法,是局部與整體結合的練習法。長期練習,可以改善眼疾如屈光不正、弱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遺傳性眼病、色素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等。

f_268205_1.jpg 

局部練習:

 

透過對眼部所代表各臟腑脈絡、穴位,進行點揉、按摩、推拿等手法,使局部產生熱、脹、痛、麻等反應,用以增強眼部血液循環,提高代謝功能,消除眼睛疲勞,增強視覺功能。

 

整體練習:

 

閉目養神、瞑想、望遠、脊柱和四肢的扭轉等。

 

將局部和整體練習結合的方法,對近視眼和老花眼的防治有顯著的效果,而對青少年假性近視的控制效果更佳。

 

近視是指遠視力不良的常見眼科病證,多由於青少年時期使用視力不當所致。現代醫學一般分為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兩種。假性近視是由於眼睛的調節機能失常所致,多見於學齡兒童;真性近視又稱軸性近視,是眼球的前後徑較正常眼為長的現象。假性近視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矯正,也會形成真性近視。

 

中醫學稱近視為「能近怯遠」症,認為主要由於先天稟賦虛弱,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貫於目所致。常見症狀為遠視時看物模糊,近看清楚,但近視過久也會出現眼睛發脹,頭部疼痛,視力疲勞等症狀,高度近視者眼球較為突出。

 

孩子熨目的5大方法

f_268205_2.jpg 

第一,孩子仰臥,父母以兩手拇指從印堂開始沿眉向兩側分推至太陽

穴處,反覆操作1∼3分鐘。

 

第二,孩子仰臥,父母以兩手拇指從內眼角經下眼眶輕抹至太陽穴,反覆操作10∼20次。

 

第三,可按揉孩子的太陽穴、攢竹穴、睛明穴、魚腰穴、四白穴,每穴約1分鐘。(其中四白穴又稱美白穴,父母自己常常按壓可改善臉上黑斑、皺紋、眼袋及黑眼圈。)

 

第四,按揉風池穴(頸後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處)10∼20次。

 

第五,孩子俯臥位,父母以大拇指按揉胸椎處心俞穴、肝俞穴、腎俞穴各1分鐘。

f_268205_3.jpg 

f_268177_1.jpg 

熨目法7大步驟DIY 淋巴結不宜按摩

揉搓雙掌為預備動作

 

採坐姿或立姿,兩腳併攏,全身放鬆,閉目凝神。雙手掌快速摩擦揉搓,

直到感到發熱發燙。

 

按撫雙眼轉動眼球

 

將搓熱的雙手掌心按撫於雙眼上,眼晴會感到一股暖流。待熱感不明顯

時,再將掌心搓熱,按撫於雙眼,反覆10∼15 次,並配合轉動眼球。此動作可通經活絡,改善眼部血液循環。

 

左右輪睛

f_268211_1.jpg 

兩手緩緩移向左方,兩眼球隨之移向左方;然後兩手緩緩再向右方移動,

眼球隨之移向右方。左右輪晴4∼8次。

 

上下輪睛

 

兩手緩緩向上移動,眼球隨之移向上方;然後兩手再緩緩向下方移動,眼

球隨之向下內視。上下各輪睛4∼8次。

 

順逆時針輪睛

 

兩手順時針方向緩緩移動,同時兩眼球亦隨雙手移動4∼8圈;然後雙手逆時針方向緩緩移動,兩眼球亦同時隨手移動4∼8圈。

 

左右慢柔虎視

 

回頭盡量向左後方看,直到頭頸不能再轉為止;然後再自左向右旋轉,盡

量向右後方看,如此重複15 次。注意轉動時要慢,動作要輕柔,身體要保持不動。有助消除眼睛疲勞,是非常簡易有效的保健法。

 

擠按睛明穴

 

閉合雙眼,將兩掌合併置於額前,拇指張開預備。將兩拇指指端

指紋面分別按於內眥角上方的睛明穴,擠按4∼8 次。輕重以自感舒適為宜。或兩手握拳,以拇指指端指紋分別擠按睛明穴亦可。此動作可以健腦明目。

 

雙手指腹輪刮眼眶

 

閉上雙眼,兩手拇指按住太陽穴,用兩手食指第二節指腹輪刮眼

眶,自眶內上側角向外上、外下,內下的方向運轉。輪刮4∼8 次。

可以明目舒肝。

f_268211_2.jpg 

食指指腹揉按眼周

 

雙眼閉合,以食指、無名指指腹向下揉按眼部四周穴位。順、逆時針各做圈狀揉按36 次。揉按左右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可改善常流淚、眼睛充血、眼睛疲勞、假性近視,對於頭痛、暈眩也有良好改善效果。

 

揉按位於內側眼角凹陷處,可消除眼睛疲勞,恢復清晰,對於改善過敏性鼻炎也有幫助;揉按眼睛側邊骨骼隆起的凹陷處,可緩和眼睛疲勞、血,也是消除魚尾紋的美容穴位。

 

食指指腹揉按眼周揉按眼下七分處,可消除眼睛疲勞及眼部疾病。揉按眉毛外端凹陷處,可改善眼睛充血、睫毛倒插、偏頭痛,及消除眼部疲勞。

 

閉目點睛後睜目

 

先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肚輕輕按壓眼球36 次,以按壓至微有眼淚為宜,再配合意想眼前有各種舒適的視覺記憶,例如一幅風景畫或童年有趣的一幕等。

 

閉目休息片刻,再突然努力睜大雙眼,注視預先選定的一個目標。

 

此練習可以使兩眼明亮,炯炯有神,且有助疲勞的雙眼得到休息,不易發生眼部病痛。

 

極目遠眺

 

自然站立,兩腳相併,足跟提起,兩臂盡量貼耳上舉。兩眼向前先平視遠處的一個目標,片刻,再慢慢將視線收回,到距眼睛35公分的距離時,再將視線由近而遠轉移到原來的目標上。

 

同時,兩臂高舉過頭,掌心相合,兩臂在體前呈合按掌,指尖相對,緩緩下落至小腹前,足跟亦隨之下落,兩腳踏實。如此反覆數次,然後再配合深呼吸,可調節眼睛功能。

f_268211_3.jpg 

 

【文、圖/摘自《〔圖解〕手法自療養生大全:一看就會的22種中醫延壽法》/自療養生手法編寫小組著/野人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