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krugman.jpg 

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經濟,美國總統採用的政策把傷害限制在一定程度內,但這些政策謹慎過度,以致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行政當局顯然須採取更多具體措施,然而社會大眾對政府標榜的行動主義已感厭煩,似乎打算利用期中選舉教訓民主黨人。

這裡說的是小羅斯福總統,時間是1938年。當然,大蕭條幾年內就結束。然而當我們回顧約1938年的美國經濟狀況時,不但可以獲得啟發,也會產生沮喪感。得到啟發是因為,繼之而至的復甦性質足以駁倒當前公共辯論的主要論點。令人沮喪則是因為,很難看到1940年代的奇蹟再次重演。

如今,我們應不至於重蹈1930年代末的覆轍。1937年,小羅斯福總統太早收回財政刺激方案;歐巴馬總統的經濟顧問矢言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歐巴馬規劃的方案既小且短,等於依樣畫葫蘆:振興方案實施期間,經濟確實成長,卻無法有效降低失業率。如今,振興方案即將結束。

誠如部分人士所擔心,歐巴馬政府初步推出的經濟方案已使它與全美國跌入政治陷阱。我們迫切需要更多後續的振興方案,然而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初步方案無法促成有效復甦的結果已使政府為創造就業所採取的各種具體行動失去說服力。

簡言之,歡迎來到1938年。

1937年,小羅斯福決定接受削減赤字的主張,結果引發嚴重後果。這段歷史教訓非常有名。比較不為人知的是,美國選民自隨後出現的衰退中歸納出錯誤的結論:他們並未呼籲行政當局再次推出新政時期的方案,因為他們已對財政擴張政策失去信心。

以1938年3月公布的蓋洛普民調結果為例。詢以美國政府是否應該擴大開支,以扭轉經濟衰退的趨勢時,63%的受訪者認為萬萬不可。至於擴大政府開支與企業減稅何者較妥的問題,只有15%的人認為是擴大開支,另有多達63%的人贊成減稅。民主黨在1938年的期中選舉中大敗:失去70個眾院席次與7個參院席次。

二次大戰接踵而至。

以經濟角度而言,二次大戰是政府赤字開支的總引爆,規模之大不可能見容於承平時期。大戰期間,聯邦政府1940年舉債的規模相當於同年GDP的兩倍,約等於今天的30兆美元。

如果有人在戰前提議編列並動用即使是這個數字的一小部分,人們的看法一定與今天相同。他們一定會表示應慎防沉重的債務與失控的通膨。他們一定會說,大蕭條主要是因為舉債過甚所致,發行更多公債不可能解決問題。

可是猜猜結果如何?赤字開支造就經濟榮景,奠定長期繁榮的基礎。拜經濟成長與減少未償債務實際價值的某程度通膨之賜,公私領域合計的總體債務占GDP的比率下降。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因為民間部門的財務狀況改善而得以在不繼續承擔赤字的局面下蒸蒸日上。

經濟上的道德規範很明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時,平常的法則不再適用。緊縮足以弄巧成拙:如果人人同時試著償還債務,結果是衰退與通縮,債務問題就會更難收拾。相反的,美國可以也必須以擴大開支的手段解決債務問題:暫時性的擴大赤字開支,並採用充分的規模,如此即可解決此前開支過度衍生的問題。

然而1938年的教訓同時顯示,實際運用這些眼光何其困難。即使在小羅斯福主政下,美國政府始終不曾具備為結束大蕭條所應為的政治意志。它的最終解決出於巧合。

我曾經希望我們這一次能夠做得更好。然而事實證明,政治人物與經濟學者不但窮數十年之力仍未記取1930年代的教訓,而且執意再鑄下同樣的錯誤。必須明白,期中選舉的大贏家很可能是當初帶領美國陷入當前困境,接著竭盡所能阻止我們脫困的同一批人。

可是請記住:這一次的衰退有藥可治,藥方是些許的澄澈智慧及充沛的政治意志。但願我們能夠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找到這些美德。(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陳世欽譯2010/09/07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