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一位與我討論的經濟學家說:「日本現在的問題和1990年代你寫到他們時一樣。情況令人沮喪。」另一位經濟學家不同意:「但日本的情況也不全都那麼糟。」兩人說的都對—而這些討論也道出我對日本和美國情況的一些看法。

十年前,日本是經濟政策失敗的典型例子:在房地產泡沬破滅多年後,日本仍深受慢性通縮之苦,經濟毫無成長。另一方面,美國也經歷自己的泡沫、破滅和危機。如今,在美國人眼中,日本的狀況似乎沒那麼糟。

為什麼?因為儘管日本的政策有瑕疵,卻也限制和吸收了金融爆破的破壞。而美國今日的問題是,我們會有和日本一樣的表現嗎—或者我們會每況愈下,墜入經濟災難的深淵?

在1990年代,日本為2008年衝擊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危機作了彩排。失控的銀行助長土地價格泡沫;當泡沫爆破,這些銀行全都元氣大傷,所有以為土地價格會居高不下而勇於借款的人資產負債表也大幅削弱。結果是經濟長期疲弱不振。

但政策因應的規模卻太小、太遲。日本銀行(央行)雖然降低利率,並採取增加支出的措施,動作卻始終落後,通縮因而逐漸生根。政府藉公共工程計畫提振就業,但各種努力一直不足以啟動自給自足的復甦。銀行勉強維持不倒,但遲遲不肯處理呆帳和繼續放款。政策用力不足的結果是經濟持續低迷至今。

但這種情況雖然灰暗,卻還不致於漆黑。日本經濟也許低迷,但未陷入衰退。就業市場一直慘淡,愈來愈多「飛特族」不斷更換短期工作,然而拜政府創造就業的計畫所賜,並未遭遇大規模失業問題。債務增加,但儘管不斷傳出危機將至的警告—甚至2002年被債信評級業者降級—政府仍能借到長期借款,且利率低至1.1%。

總之,日本的表現令人失望,但還不到災難的程度。而如果考量美國右派的政策目標,我們可能覺得能達成這種表現已經是萬幸了。

和日本一樣,美國決策者對泡沫破滅和金融危機的初期反應是採取半套措施。我曾惋嘆這件事,但現在這已是既成事實。問題是:現在的情況如何?

共和黨的阻礙意味我們對短期未來最多只能採取溫和的措施—小規模增加支出,像歐巴馬總統本周提出的基礎建設計畫;救援州與地方政府,避免它們再大砍支出;救援失業者得以紓解困苦和維持購買力。

即使採取這些措施,我們如果能像日本那樣控制住金融災難造成的人與經濟成本,也算是很萬幸了。我們完全沒把握能不能做到這些,如果共和黨從阻礙升級到真的制訂政策—如果他們在11月的選舉勝出就可能成真—我們往後的經濟表現可能要讓日本相形之下變成應許之地了。

本周稍早由眾院少數黨領袖貝納(John Boehner)提出的經濟構想如果實施,將造成莫大的破壞性。基本上他提議兩件事:大幅降低富人的稅負將增加財政赤字,且無助於促進經濟成長;大幅削減支出將壓制經濟,且無助於改善未來的財政。就業減少加上赤字升高—完美的組合。

更廣泛來說,如果共和黨再度掌權,他們當然會再做布希時代做的的事:他們不會認真解決經濟問題,反而會利用這些問題當作推動其政策目標的藉口,包括社會福利民營化。他們也會嘗試廢除健保改革,此舉也將在增加長期赤字的同時、大幅降低經濟安全。

所以我發現自己幾乎開始羨慕日本人了。是的,他們的表現令人失望,但還有比他們更糟的情況。此刻民主黨必須說清楚的是—歐巴馬本周終於在克里夫蘭開始傳達的是——如果共和黨重新掌權,情況將變得更糟。美國人確實有理由對當前的經濟情況感到失望、挫折和憤怒,但失望強過災難。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吳國卿譯)

【2010/09/1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