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認為,心靈在我們死後還會繼續存在?世界上各種文化與民族都相信,心靈可以超越死亡而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或者至少無法確定心靈在人死後究竟發生什麼變化。
■幾乎每個人都傾向於相信,身體死後心靈仍繼續存在。
■即使是那些相信心靈會隨著死亡而消逝的人,也會展現出「心靈延續推論」式的心態或行為。
■這些信念既不是宗教的產物、也不是自我保護的情緒性念頭,它們其實源自於我們的自我意識。
每個人都在想自己到底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每個人都在擔心死後又將去向何方。
然而沒有人知道明確的答案,我也不例外,
我想這個秘密會繼續下去。
當美國民歌手艾瑞絲.狄曼特(Iris DeMent)用甜美又帶點鼻音的民歌唱腔唱出「讓神秘繼續」(Let the Mystery Be)這首有關死後世界的謙遜詩歌時,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點頭附和,對於這種行為,我們應該感到奇怪才對。事實上,當我們談到「大去之後」究竟會歸向何方時,令人感到神秘之處其實只有一點: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深信它很神秘?畢竟,大腦和其他器官一樣,都是人體的一部份,而心靈(mind)只是大腦運作的產物,它比較像是個動詞而非名詞。我們為什麼會疑惑心靈在肉體死後去向何處?它不是應該理所當然地隨之消逝嗎?
然而,世界上各種文化與民族都相信,心靈可以超越死亡而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或者至少無法確定心靈在人死後究竟發生什麼變化。我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使我相信,這些非理性的信念既不是源自於宗教,也不是人們在面對虛無時感到恐懼而創造出來的自我保護念頭,這些信念其實是自我意識不可避免的副產物。由於我們從來不曾經歷過失去意識的狀態,因此無法想像死亡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事實上,問題就在於死亡是無法被我們所感知的。
對於「死亡極為神秘」這種普遍的看法,學者通常會認為,那只不過是人們因為渴望相信「死亡並非終點」,而產生的情緒性念頭。的確,社會心理學中赫赫有名的「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就主張:「心靈延續」的信念以及其他一些比較隱晦的想法、行為與心態,都是人們為了減輕對「自我不存在」的極度焦慮,因而產生的反應。
恐懼管理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套秘密防禦機制,專門用來抑制對死亡的恐懼,並讓我們在聆聽英國藍調歌手尼克.德瑞克(Nick Drake)的歌曲時,不會悲傷地蜷縮成一團。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想要留下某種「永世不朽的象徵」,恐懼管理理論的支持者可能會告訴你,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將稍縱即逝的思想具體記錄下來,好讓它的生命能夠超越我的血肉之軀,並且留傳後世(不過我要說的是,如果一年後這篇文章還有任何影響力的話,我就要偷笑了)。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則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另一種看法:由於自我意識的演化,人類必須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問題。我們的看法是,人類祖先有著一種強烈的錯覺,認為「心靈是不滅的」,而這個完全不理性的謬誤想法被我們如實承襲了下來。這個承襲而來的認知架構,讓每個人打從一開始就無法理解,什麼叫做「心靈是不存在的」。
你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即使是那些聲稱自己不相信「心靈不滅」的人,也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創辦自然主義中心的哲學家克拉克(Thomas W. Clark)在1994年《人文主義者》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有一個備受爭議的看法認為:當我們死亡之後,隨即而來的就是虛無;死亡是一個深淵、一個黑洞,它是經驗的終結、是永恆的虛空、也是徹底的滅亡。而簡單來說,這種看法的謬誤就在於它把「虛無」具體化,它把「虛無」定義成一種實在的狀態或特性(例如「黑暗」),然後把死去的人放置其中,如此一來,我們便等於是落入虛無,並永遠存在其中。
試想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你或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逐漸死去,但是當一切都結束時,將不再有一個「你」可以去確認一切真的都已經結束。我要提醒大家,你需要一個正常運作的大腦皮質,來儲存各種命題式的知識(包括你已經死去這個事實),然而在你死去之後,大腦的生產力實際上就跟一顆萵苣沒什麼兩樣。2007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哲學家尼科爾斯(Shaun Nichols)在《綜合》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我試著想像自己不存在時,我必須要先想像自己能夠察覺或知道『自己不存在』。這種不可能的任務正是障礙之所在!」
乍聽之下,你或許會認為尼科爾斯的這項觀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我敢說,你絕對沒有思考過它的真正意涵。它的真義就是:你無法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來驗證你自身的死亡。據說這個障礙正是讓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感嘆「每個人心中都藏著自身不朽之證據」的原因。
即使我們想要相信心靈會隨著肉體死亡而消失,我們也要先經歷一番努力和掙扎才能做到。2002年,我在《認知與文化期刊》上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當大學生被問到一連串關於已逝者的心理功能時,他們腦海中總是縈繞著心靈不滅的錯覺。
我告訴學生一件意外事故:理查開車撞上電線桿,並且當場死亡。接下來,在受試學生讀完一段有關理查車禍前心理狀態的描述之後,我就詢問他們,是否認為這個已死之人還能夠繼續體驗心靈狀態,其中的問題包括:「你覺得理查還在想著他的太太嗎?」「你是否認為,他還能夠嚐到他在臨死前剛吃下的那顆薄荷錠的味道?」「他想要活下來嗎?」
你不難想像他們當時的表情。很明顯的,沒有什麼人會花時間去思考心靈是否仍有味蕾、性衝動,或會不會感覺到頭痛。多數人給的答案都帶有「心靈延續推論」的意涵;他們想像理查死亡之後,他的心靈仍然繼續運作。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同時做的另一項獨立評量指出,大多數的受試者都相信,人死後心靈仍然以某種形式存在。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有許多自認為是「心靈消逝主義者」(extinctivist)的受試者(他們在問卷上勾選了「當肉體死亡時,心靈或是人格的意識特徵也跟著永遠消逝了」這一項),有時候也會出現「心靈延續推論」式的答案。在這些心靈消逝主義者回答的答案當中,有32%洩露出他們其實相信「情感和慾望在死後仍然存在」;另外36%則顯示,他們對各種與知識有關的思想狀態(例如回憶、相信或是認知)也抱持著相同的信念。其中一位極端的心靈消逝主義者認為,整張問卷的設計都很愚蠢,而當我問他問題時,他似乎覺得我是個笨蛋。不過這位受試者其實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他隨後指出,理查當然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因為根本沒有什麼來世,而理查就親自見證了這個事實。
【撰文/貝林(Jesse Bering);翻譯/謝伯讓】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104期10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