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o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合作披露《水門事件》而名滿天下之後,才氣較高但個性桀驁不馴的伯恩斯坦不久即離開華郵,東混西混,出了幾本不太有人看的書,把自己糟蹋了。反之,伍華德一直留在華郵,辛勤耕耘,不停地出書,幾乎每一本都是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名利雙收,而成為美國媒體最著名的調查記者之一,與揭發越戰美軍屠殺美萊村的西摩.赫希(Seymour Hersh)並駕齊驅,名氣也許更大。
問題就出在這裏。伍華德在水門事件期間及後水門時代的一段時間裏,是一個認真而嚴謹的記者。他向權力挑戰,秉筆直書,挖掘權勢集團的不法行為,許多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年輕男女都想做「伍華德第二」,都把伍華德當成偶像。但他慢慢變了,華府美利堅大學新聞學教授愛麗西亞.薛巴德(Alicia C.Shepard)說他變成一個「名流記者」,他不再向權力挑戰,而是採取「小批大捧」的手段獲得通往權力核心的管道(access)。他要使掌權者的大門隨時為他而開,他要使參與權力遊戲的每一個人都樂於讓他採訪。他成功了。
伍華德從調查記者轉變為政治內幕記者(亦可稱為華府高層權鬥紀錄者),他要為每一個白宮主人作「起居注」。但他的採訪手法和寫作方式卻引發爭議,他會很細膩地描述權鬥景色,並大量引述受訪官員中傷另一官員的談話,但他承認許多「引述」並不是直接獲自發言者,而是從別的官員或是伍華德自己的筆記衍發而來。伍華德的採訪手法是把自己當成一部錄音機,有聞必錄,但在錄音機裏卻常出現許多雜音。伍華德重建現場與對白的寫作方式,二十多年來在美國新聞界頗為流行,不過也受到不少非議。
伍華德刻意拉攏權力核心的行徑,終於踩到了地雷。他在二○○二年出版的《戰爭中的布希》大捧布希發動的反恐戰,甚至把布希和南北戰爭時代的林肯、二戰時代的羅斯福相提並論,而遭到書評界的一片譏嘲。名作家璦安.狄迪安女士(Joan Didion)在《紐約書評》雜誌上痛批那本書是「政治色情小說」。灰頭土臉的伍華德在其後敘述布希侵略伊拉克的三本書裏,不得不和布希翻臉,他猛批布希及其戰爭內閣的無能,他把布希形容得一無是處。儘管如此,伍華德的名聲已經受損。
六十七歲的伍華德最近又推出他的第十六本書:《歐巴馬的戰爭》,他還是用老技巧把歐巴馬和他的國安團隊處理阿富汗戰爭的內幕以「現場實況報導」的方式呈現出來。出場人物都在背後講別人的壞話,互相中傷,駐阿富汗指揮官裴卓斯大罵歐巴馬的頭號軍師艾克索洛德,艾克索洛德反對歐巴馬提名希拉蕊出任國務卿(「你怎麼能相信她呢?」),陸戰隊四星上將退伍的國家顧問瓊斯痛罵歐巴馬的幕僚是「黑手黨」、「政治局」。整個歐巴馬國安團隊似乎都在吵架、鬥爭,白宮像個正在沸騰的鍋爐。
這就是伍華德的書寫方式,他過去寫布希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也是這種寫法,大家吵成一團,唯有最高統帥高高在上,未受流彈波及。很多讀者還是喜歡看伍華德的內幕報導,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現場感,也會產生看到第一手報導的新鮮感。儘管有些書評家認為伍華德的報導並非十分忠實,應予打折扣,但他的書仍是無比暢銷。
由於伍華德名氣太大了,華府權力中人一聽到他要寫書,大家心裏都很矛盾;一方面怕他來採訪,但在內心深處又希望被他採訪,如果沒被採訪就表示自己不重要。伍華德任何一本新書一問世,華府權力中人紛紛在索引頁找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沒有被提到。波士頓大學歷史及國防關係教授安德魯.貝塞維奇(Andrew J.Bacevich)很惋惜伍華德從一個認真而嚴謹的記者,淪為一個華府統治階級的首席八卦記者。貝塞維奇說,伍華德已不是在報導新聞,他只是在向權力核心拍馬屁;他說,讀伍華德的書並不能進一步了解華府權力如何運作,只是多裝一點八卦消息。
數年前,伍華德與伯恩斯坦把他們採訪水門事件如筆記和資料數十筆賣給奧斯汀德州大學,賺了五百萬美元。伍華德說,因伯恩斯坦破產了,不得不把水門檔案賣掉。伍華德當年採訪水門新聞,聯調局副局長馬克.費特(Mark Felt)因氣憤尼克森沒升他的官,竟而充當伍氏的「深喉嚨」,秘密向他提供消息。日後,伍華德自己變成了「深喉嚨」,廁身華府權力圈,紀錄每一部劇情和每一幕場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