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的戲偶本尊出自雕偶師的兒子?你知道雕刻戲偶的有趣故事?布袋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弄尪仔」的演師外,隱身幕後的雕刻師也是功臣之一。他們是舞台的「藏鏡人」,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締造布袋戲史上收視紀錄,戲迷為劇中「布袋戲尪仔」瘋狂,卻不知「江湖世界」背後真正的「藏鏡人」,其實是彰化「巧成真」雕刻戲偶師傅徐柄垣。
隨父雕偶 徐柄垣闖出一片天
徐柄垣是雕偶名師徐析森的兒子。徐析森原本就是彰化知名的神像雕刻師,二次大戰前,台灣的布袋戲偶頭絕大部分仰賴泉州輸入,戰後初期,布袋戲風靡全台,戲偶供不應求,徐析森受黃海岱之託仿刻泉州戲偶後,聲名大振,選擇改雕布袋戲偶,業界專稱為「阿森頭」。徐柄垣回憶,當時到處都缺尪仔,時代創造了父親的雕刻新舞台,「生意好得不得了,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雕尪仔。」
以兒為本 創造「緣投」史豔文
徐柄垣說,他最早是刻小型傳統尪仔,但隨著金光布袋戲興起,也開始協助父親投入了大型木偶的製作,還突破傳統,設計眼、嘴會動的大型木偶。雖然一九六○年就分家自立,但他直到幫黃俊雄雕刻、創造史豔文、二齒、怪老子、苦海女神龍等江湖世界,才真正是「一戰成名」。
談到史豔文的誕生,徐柄垣表示,當年黃俊雄訂製戲偶,指明男主角條件是「小生,廿幾歲,生得緣投(台語英俊之意)」,他想了又想,發現兒子徐世昌長得有人緣,便悄悄以兒子為本,刻出了圓臉搭配上濃眉、大眼睛的史豔文。徐世昌近五十歲了,他回憶這段往事笑說:「當時連我都不知,不然在同學間就轟動了!」
不只史豔文,徐柄垣還創造了數不清的江湖人物。他透露,當時很轟動的另一齣布袋戲主角「小金剛」,也是按照徐世昌的長相雕刻,還有第一代的藏鏡人是個無臉男,因為當時太忙趕不及製作,只好先找替身上場,所以要蒙著臉。
一九九○年代,霹靂布袋戲崛起,諸多一線主角都是徐柄垣創作。霹靂投下鉅資拍攝首部電影《聖石傳說》,十三個角色、四十仙戲尪仔都是他的手筆,但讓他遺憾的是,片頭、片尾卻不見他的名字。
承繼藝術 徐俊文拚文創觀光
雲林的徐炎卿也是布袋戲雕刻名師,由於戲偶價廉而生產量大,廣為早期中南部外台布袋戲班所用,五年多前病逝,長子徐俊文承繼衣缽。徐俊文不是布袋戲迷,原本未將刻偶當興趣,克紹箕裘後,刻偶才成志業,他常看科幻電影,也出國探察雕刻藝術,冀望布袋戲偶成為文創產業與觀光、教學融合。
「家裡開玩具店的孩子,一定對玩具沒興趣。」徐俊文回憶,小四暑假爸爸要他幫忙畫偶眼白,這是他第一次拿彩筆,「被工作框著不能出去玩,很痛苦。」就連布袋戲碼,也因事先聽操演業者一遍遍講述,失去對劇情的好奇心,「我不看布袋戲,所有故事我幾乎都知道」。最後在父親要求傳承下,徐俊文才繼承衣缽,獨當一面。
栩栩如生的戲偶,扮演人生百態,都是出自雕偶師妙手。一把雕刻刀,傳承布袋戲藝術,也刻畫百年的布袋戲變遷。在重視文化保存的此刻,他們的藝術地位也應該受到肯定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