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高科技業原料受制於中國稀土禁令,日本與南韓紛紛尋求與他國合作採礦。(彭博資訊).jpg 

上月中國大陸傳出要以中斷對日本出口稀土為籌碼,迫使日本在釣魚台撞船事件中做出退讓。此事近月在國際社會持續發酵,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更痛批大陸是不遵守國際遊戲規則的流氓經濟。國際間是否會因為稀土而爆發新一波貿易戰,以及它對全球與台灣造成的影響,在在值得關注。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鑭系17種稀有金屬的共同俗稱,因為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添加劑,故有「工業維他命」之稱。近年稀土功能不斷開發,並運用到資訊、新材料、生物、醫療、綠能等高科技產業及導彈等智慧型武器,因而又被稱為「21世紀科技金屬」,各國皆視稀土為戰略物資,並積極儲備。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報告,大陸稀土蘊藏量占全球30.86%,但因生產成本及環保標準較低,產量占比達97%,對市場具絕對壟斷力量。根據大陸專家報告,過去15年大陸稀土因過度開發,儲量減少三成多;出口雖增加十倍,但價格下跌近四成,每年貿易額僅區區數十億美元。1992年中共改革開放舵手鄧小平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濫採賤賣」成為稀土運用的致命傷。

為保護稀土資源,大陸自1998年開始實施稀土出口配額制度,2006年又實施限量開採,並逐年縮減出口配額。這些措施雖發揮若干效果,但大陸僅在原料冶煉及提取新材料上握有一定技術;二次加工的應用技術,幾乎都掌握在美、日等先進國家手裡,因而大陸出口多是廉價的稀土原料及新材料,可創造的經濟效益有限。有鑑於此,大陸近來重新擬定稀土產業發展政策,從縮減開採、嚴控出口配額、提高出口關稅、整併出口廠商等多管齊下,藉以提高稀土戰略價值,並吸引握有關鍵技術廠商在大陸設廠。

為反制大陸嚴控稀土出口的政策,去年美、歐、墨西哥已向世貿組織(WTO)提出申訴,指控大陸限制出口政策有利國內廠商,不利國外競爭對手。在釣魚台撞船事件落幕後,美國更援引貿易法301條款,對大陸限制稀土出口啟動調查;曾是美國主要稀土生產商的MolyCorp公司也重起爐灶,希望儘快恢復在2002年已停擺的稀土生產。

日本是最大的稀土進口國,生產電動車的豐田及本田汽車公司就占了大半需求,對大陸緊縮出口配額反應尤為強烈。日本除聯合美、歐、南韓等對大陸施壓外,近期更尋求和越南、澳洲、哈薩克等聯合開採稀土,並正全力開發替代材料。

然而,稀土需求快速成長,市場估計2018年需求量將倍增,大陸以外國家即使能增加生產,但數量遠低於需求的增加,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陸仍將擁有稀土市場的主控權,後續國際角力勢必愈演愈烈。

大陸以資源維護及環保為由限制稀土開採及出口,工業國家雖可向WTO提出控訴,但效果有限;目前看來,最可能的反制手段是依據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堅不放鬆對大陸輸出高科技的管制,從而對大陸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更為嚴酷的挑戰,藉以爭取談判的籌碼。

台灣目前每年進口稀土約僅3,000噸,數量有限,但未來發展電動車、節能燈泡等產業後,所需要的稀土數量必然大增,及早和大陸協商稀土供應及增加儲備,自有必要。但是,台灣最大的難題是來自工業國家對大陸輸出高科技的管制,如果各國憂慮台灣會成為高科技管制的缺口,未來對台灣的技術移轉恐怕會減緩,果真如此,台灣豈不成為稀土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政府必須慮及於此,並及早綢繆因應之道。

【2010/10/2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