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博覽會於上周日圓滿落幕。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世博會,給上海增添了無上的光彩,也使上海在全球都會群裡的聲望「上了一個新台階」。在這個基礎上,將來的上海,必然有能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然而,由於世博帶來的強力「盛會經濟」已告終,上海有必要儘速找尋接續的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免發生「青黃不接」現象,而致其未來的繁榮進步之路發生頓挫。
總計參觀上海世博的人數,超過7千3百萬,雖然未必「絕後」,卻已締造「空前」記錄。世界多數國家趁此盛會,投入大量經費,規劃最能表現本國特色的精彩內容,各個展館因此爭奇鬥艷、互比高下。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館」,其設計以天燈造型為主軸,配合4D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呈現台灣多元自然及生命圖像,加上現場親切的導覽服務,不僅吸引逾75萬人參觀,且獲得多家國際媒體最高評價,為台灣做了一次難得的國家行銷。
綜觀這次世博會對上海的最大貢獻,當是使這座城市成為「世界級的平台」,足以承擔全球主流性的經貿與文化交流活動。因為通過本次活動,上海熟悉了舉世各國的經濟思維與文化背景,更學會了與全球人士友善交往的方法。而「世博建設」之給上海市硬體與軟體帶來長足進步,更不在話下。硬體方面,市區動線系統化了,聯外交通則呈現多元化及快捷化。相關的城市生活設施也已配套齊全,達到現代化的「宜居」水平。軟體方面,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經過世博會的洗禮,明顯有所提升。例如現今上海市民的環保、衛生、禮讓、關懷等生活意識,均已強化。在這樣的成果下,上海之堪當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排頭兵,乃無庸置疑。
另外,這次世博會也影響到中國的地區經濟,主要是上海發揮了這場盛會的「磁吸效應」,把整個長江三角洲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經濟圈。過去長三角有些城市,在產業發展上習於和上海別苗頭、爭前鋒,使長三角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協調的現象。如今,經過世博建設,上海與長三角各大城的城際交通快線已暢通,整個長三角的市場已一體化,並帶動產業體系走向「梯級分布」的型態,即各產業按照層級,井然有序地分別配置於合適生產的城市。而剛剛吸收了世博所蘊涵「全球精華」的上海市,則順理成章地確立了「長三角龍頭」的地位。將來從上海幅射出去的經濟力,搭配長三角各城市的產銷活動,將使這一帶成為中國下一階段發展的最強力引擎,也是全球財經界矚目的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上海已經擁有這個傲人的新平台,但世博會的結束,卻也立即給上海經濟帶來「潮起潮落」的新考驗。因為世博建設項目結束了,還有世博會相關的龐大人流、物流、金流也告終,上海的經濟動能因此難免出現顯著的下落。這種情況,有一個先例,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接著面對長達一年左右的「空窗期」,當時其市面景況頗有「從絢爛歸於平淡」的意味。上海如果要避免世博後發生同樣的現象,最好的辦法,乃是儘速找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或「新增長點」。
關於這方面,上海以其現有的格局,當可從海內外去全方位尋找新動能。但我們從兩岸角度,看到了台灣方面有一股新動能,足堪為上海所大力引用,就是台灣方面目前正在大力布局的「東北亞黃金航線圈」。其中有一項動態,和上海世博會呈現巧妙的對應,亦即上海世博會結束之日,正好是台北松山機場和東京羽田機場通航之時。後者表示我方推動的東北亞黃金航線圈,又向前發展了一大步。但不應忘記,這組航線圈的開頭,是台北松山飛上海虹橋的航線,第二步才是飛東京羽田,下一步將推動飛首爾金浦的航線。
我們認為,作為該黃金航線圈「第一個支持者」的上海市,大可積極利用這個航線圈,以增益該市下一階段的發展動能。如能藉著便捷化的東北亞城市交通,把世博會賦予的新魅力,投射到台北、東京、首爾這三個「一日生活圈」大城市,即等同擴大上海的發展腹地。而基於兩岸ECFA的關係,台北理當是上海首要的串聯對象。因此,上海應儘速增加虹橋飛台北松山的航班。台北「花博會」今天即將開幕,這樣的增班如能儘快實現,將會帶來更熱鬧氣氛,應是雙方加強聯繫的好開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