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哈拉的創新法則.jpg 

你也許問過自己,有什麼核心競爭力?但你很可能不知道,「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這個名詞,是出自管理名師普拉哈拉德(C. K. Pralahad)的手筆。

金字塔底層大商機.jpg  

     普拉哈拉德在四月十六日驟逝的消息傳出,讓企管界既驚訝又感傷。驚訝的是,普拉哈拉德今年才六十八歲,一直以來也沒傳出有什麼大病,會突然因肺病去世,連他的家人都很意外。至於感傷,自然是因為他是過去三十年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者之一。他出生成長於印度,受教於哈佛大學,終其一生在密西根大學任教,並且穿梭於各大企業之間。多年來,管理學界朗朗上口的管理概念,有不少是來自他的主張。

     核心競爭力,就是出自他在一九九○年的文章。他認為,企業不能只想著什麼產品好賣、哪一行的生意好賺,就直接跳進去。相反的,應該問問自己:什麼是我的強項?然後,再試圖利用自己的強項,創造好的業績。

     這個道理現在聽起來,你也許會覺得很普通。但是回到二十年前他發表這個概念的年代,企業並不是這樣想的。那時候,很多經營者沒有把自己的專長弄清楚,大家都想著要更大、更多角化,都不滿足於自己原有的生意版圖,都肖想著在別人的碗中分一杯羹。

     問題是,隔行如隔山,想要投入與自己專長不符、與自己本行不同的產業,談何容易?結果是,許多企業在本行中所賺的錢,全賠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更多經營者在錯誤方向上疲於奔命,無法專注本業,反而自毀前程。

     普拉哈拉德這個觀點,等於為那些失敗的多角化經營者,寫下診斷書。在那之後,大家紛紛回頭,珍惜自己的本行,參照普拉哈拉德所提出的方法,找出自己最擅長事情,發揚光大。今天,從最高層的經營者到基層的小上班族,只要多讀幾本管理書,都會懂核心競爭力的基本道理。美國如此,新興國家也是這樣。

     而說到新興國家,就不能不談到普拉哈拉德所提另一個重要概念:金字塔底的商機。

     誰都知道,地球上有數十億的窮人,處於財富金字塔的最下層。平常只有非營利組織會去關心,很少企業會正眼瞧他們。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沒錢可消費,無利可圖。但普拉哈拉德說,錯了。就像他在自己的家鄉──印度──所看到的:窮人不是沒需求,只是買不起金額太高的產品。如果有一種生活上需要、又買得起的東西,他們照樣會消費。

     而當這些窮人開始消費,普拉哈拉德說,個別看消費力低,但加起來,這四十億人口卻是龐大市場。誰能善用科技,努力創新,找出服務這群消費者的生意模式,就能發窮人財。發窮人財,照他看來,也是在做好事。因透過滿足窮人生活需求,也能改善貧窮所造成問題。

     既能發財,又能做好事,誰不想呢?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金字塔底的財富》出版以後,許多大企業紛紛找上非營利組織合作,試圖理解窮人市場;熱心的非營利組織義工們,也一度把這本書視為強心大補帖。

     然而十幾年過去,普拉哈拉德的主張帶來了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結果。喜的是,當企業瞄準窮人市場,為窮人帶來過去所享受不到的產品與服務。從汽車到洗髮精,普拉哈拉德間接催生了無數又小又便宜的產品,改善了窮人的生活。憂的,則是當大企業瞄準小窮人,有時未必是窮人之福。算盤打得精的金字塔頂端的企業,往往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對金字塔下層的人口予取予求。表面上,是這些大企業為窮人服務,實際上卻更像是窮人在被大企業搾取金錢。

     搾取窮人,當然不是普拉哈拉德的本意。要改善貧窮問題,他的論點雖然不是唯一的答案,但至少喚起更多人願意傾聽來自金字塔底的吶喊聲。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2010-04-24
  • 中國時報
  • 【沈雲驄】
  • ★C. K. Prahalad:全球化的最佳觀察者 【《經理人月刊》七月號】

    消費者王朝.jpg 

    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已絕版)
     
    The Future of Competiton: 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
     
    作者:C.K. 普哈拉、凡卡.雷馬斯瓦米/著
    原文作者:C.K. Prahalad、Venkat Ramaswamy
    譯者:顧淑馨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15日

     

    簡介:


    「核心競爭力」一詞首創者、《經濟學人》等譽為「近十年最具影響力商業書」作者最新力作

    進入新世紀,商品、服務數量打破歷史紀錄,銷售管道從未有過地多元。消費者選擇更多,滿意度卻降低。經營階層策略選項更多,可帶來的價值卻減少。我們正處於新產業體系的開端,獲利需要新策略。企業制勝之道在創造價值,普哈拉延續「核心競爭力」以來深厚研究基礎,提出最新的贏家論點。

    企業創造價值,然後與消費者交換,這是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本書挑戰傳統觀念,提出「以公司及產品為中心」的商業體系,已轉型成為「以消費者及經驗為中心」的體系,也就是「共創經驗」(Co-Creating Value)。作者提出四項重要的共創經驗的基石:溝通(dialogue)、取用(access)、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透明(transparency),簡稱以DART,這幾個基石相互碰撞、激盪,新的互動就此產生。新的互動究竟是合作愉快、還是破裂緊張?本書一一剖析。豐富的實例,紮實的論證,獲學界及媒體多方肯定。

    新價值利基─共創經驗
    ◎生產與消費界線消失
    過去,企業負責生產,消費者負責消費,角色界線分明。
    現在,消費者愈來愈投入,生產和價值創造的過程產生質變,以消費者及經驗為中心。
    ◎企業與顧客主從易位
    過去,生產的產品、服務含有價值,市場是交換價值的場所。價值創造過程發生於市場之外。
    現在,企業與消費者主從易位,消費者對定義╱創造價值的過程愈來愈投入。
    ◎經理人面臨新挑戰
    過去,考慮的是該生產什麼、該向供應商購買什麼、在何處組裝和維修產品?強調提升技術、產品、流程。
    現在,資訊不對稱迅速消失。企業對價格、成本和利潤不能再一手遮天。對透明度的要求愈來愈高。
    ◎什麼是共創經驗?
    科技在變、通路在變、環境在變,企業與消費者關係產生根本變化,更廣義地說,組織和個人的關係也在革命;消費者、個人可積極參與商品、服務(價值)產生的過程。新典範是,企業和消費者在互動點共創價值。
    ◎共創經驗的實例
    醫界:病人主動尋求醫療新知、最新治療藥物或手術資訊,組織主題社群,改變傳統醫病關係。
    唱片業:Napster改變音樂消費生態,開啟合法、非法、著作權諸多辯論。
    軟體界:「開放原始程式碼」運動,大大影響了相關標準的演變。
    基因改造食品:引發消費者諸多疑慮,並參與辯論。
    股票交易:投資人透過網路取得各種消息面、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線上投資下單。
    ◎共創經驗才能獲利
    消費者主動介入、網絡廣布、資訊豐富。消費者與企業新的互動模式,將形塑價值創造過程,挑戰現有做生意和創造價值的方式,開創無窮新機會。

    能體察新趨勢,和消費者共創經驗,才能在浩瀚的商品與嚴酷的市場上脫穎而出。本書是知名管理學教授C.K.普哈拉2004年最新著作,哈佛商學院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