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愛蘭作家暨新聞記者、女性主義者努拉.歐菲蘭。(美聯社資料照片).jpg 

若說努拉.歐菲蘭是一位標準的女性主義者,應無人抱持異議。她來自飽受父權宰制的傳統愛爾蘭家庭,家中雖有9個兄弟姐妹,母親卻根本不想養兒育女,只因為愛上一個男人而成為一輩子翻不了身的家庭主婦。和大多數叛逆的女兒一樣,歐菲蘭生命活動的準則,可說是以不重蹈母親覆轍為方針。她離家讀寄宿學校,赴牛津大學追尋更高深的學問,畢業後當記者,當電視節目製作人,主持訪談節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個事業成功的名女人。她沒有結婚,一生不缺男伴與愛人,感情生活比女權主義先輩西蒙.波娃還要精彩十分。

     事實上,歐菲蘭卻不是那種極富原創性,火爆又積極的自由女性主義或激進女性主義份子。關於歐菲蘭女性主義者的身分,與其說是自覺觸發,不如說是環境和時代造成的。在她的回憶錄《你不就是那個誰?》中,歐菲蘭以一件又一件的往事說明,自己其實只是和多數人一樣平凡的女性。儘管她意識到父權社會造成的壓迫與制約,卻一點也不痛恨父親,甚至承襲了父親的新聞記者職業,終身在媒體圈中打滾。她雖參加70年代的女性解放運動,看見性別歧視在社會每個角落作祟,也製作過相當多探討女性議題的節目,但她也坦白承認「習慣把自己幸福的責任推卸給男人」。

     歐菲蘭一生著作不多,雖有小說以譯文獲得法國標榜女性主義的費米娜獎,但那是她在出版回憶錄多年後才寫下的作品,在寫《你不就是那個誰?》之前,歐菲蘭並無嚴肅的文學創作經驗。先寫回憶錄,然後再進行文學創作,對一般作家來說,似乎不是具有可行性或成功性的程序,但歐菲蘭做到了。這本回憶錄,或說,這本超長型的「自我介紹」,一炮而紅,在排行榜上盤踞近半年之久。這當然是個異數,但不容否認,這本回憶錄在書市上的成功,多半還是拜她在螢光幕上積累的知名度所賜。

     或因如此,《你不就是那個誰?》便招來兩極化的評價。熟悉歐菲蘭這個人,又具有愛爾蘭生活經驗或研究興趣的讀者,會因為這本書而勾起不少回憶,或從歐菲蘭自述的生活史中獲得不少知性的啟發。然而,對那些不認識歐菲蘭也不太瞭解愛爾蘭的人來說,即使他們拿起這本書的動機是想認識這個女人和這個國家,最後恐怕都會感到失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歐菲蘭的寫作風格有關。正如《安琪拉的灰燼》作者,同樣來自愛爾蘭的法蘭克.麥考特所言,長年撰寫報紙專欄的歐菲蘭,無論在個性或文字上都具有一種匆促性,彷彿她知道自己下一刻就會遭遇不測,因此必須用最短的時間講完最多的事情。

     只是,這樣的快節奏,沒有適當的聚焦或停留,對傳記這種文類來說顯然是一種傷害。儘管歐菲蘭有極豐富的人生閱歷在體內燃燒,她卻選擇以快轉的方式發聲緬訴。對半數讀者而言,隨著書頁翻動,在他們眼中閃過的可能是一長串曾與作者交遊的大人物名單,留下的是她為展示閱讀品味,而把米蘭.昆德拉和保羅.奧斯特列為「玩中等程度遊戲」作家的評語。我們雖然可以在她的快轉人生中看見雄辯、熱情和誠實,卻也不免懷疑,這樣的書寫策略是否出自於某種階級或權力的傲慢。

  • 2010-09-05
  • 新聞速報
  • 【何致和(作家)】
  • ▲愛愛蘭作家暨新聞記者、女性主義者努拉.歐菲蘭。(美聯社資料照片).jpg 

    你不就是那個誰:我的存在,有沒有理由?

      Are You Somebody?:A Memoir

    原本,只是想將她的專欄集結出書,並且在出版前要她為這本書寫段簡短的「作者簡介」,但最後,她竟把簡介寫成了這本回憶錄──《你不就是那個誰》。

      在書中,她誠實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包括她的父親(愛爾蘭第一位「社會記者」,長期為《愛爾蘭日報》撰寫報導與專欄)與母親(生了九個小孩,卻陷入憂鬱,並在長期寂寞中酗酒),以及從十四歲開始就展現大膽叛逆的自己,如何從都柏林大學輟學,流浪到英國打工度日,最後靠著借來的錢完成學業,並開啟了一場意外的人生。

      「你不就是那個誰」(Are You Somebody)這句話,引發了人們心中共同的反省:人生在世,我到底是誰?這輩子,我又該做什麼?假如要寫一份自我介紹,我又會怎麼下筆?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不就是那個誰》在美國上市後,在沒有任何強力促銷的情況下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長達數月之久。在澳洲、德國、瑞典以及她的家鄉愛爾蘭與英國,都創下銷售佳績。

      她在祈求上帝,不是要求刺激,而是不要變成隱形人。

      我囚禁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大部分時候我只是盲目地一天過一天,雖然我的人生經歷在外人看來一定夠正常了──成長於鄉間、求學、戀愛、發現情欲、學習、工作、旅行、有時健康快樂有時則否──我自己卻覺得通常只是勉強活著。我從未退後一步觀察我自己及我所做的事情。我不夠重視自己,不夠認真看待自己,甚至不曾私下反省我的存在是否有任何模式、任何意義。我理所當然認為,如同大多數生於死於這個星球的幾十億人,我只是一個偶然。我的存在沒有理由。

      然而,我的人生經歷在我體內燃燒。縱使它不過爾爾,它是我唯一的紀錄,也是我僅有的創作,我內心有個東西不肯接受它無足輕重。我需要發聲。我需要嗥叫。

      這本書和挑它來讀的人之間,發生了某些事。

      坐在廚房桌前將困住自己的過去化為文字時,寫作者心中並無讀者,為了挖掘逃離往事的隧道,即使自認似乎並無任何值得回顧,除了失敗,仍然據實盤點過去的自憐、孤單、傷心種種情緒,眼光越過哀傷注視可憐的磨難,注視如何差點隨著家庭這艘沉船沉入海底,又如何被愛與性的強大力量拉上岸;如何寂寞到皮膚發痛,又如何手不釋卷開創自己而非別人加諸的生命。

      只是表達出一點也不斯文的內在生活;只是說服自己,雖然孤獨,並不可憐。

      結果卻對其他人也有意義。

      不只是暢銷書,在愛爾蘭,這書竟然熱烈成為公共生活的情緒片段。

      一本關於一個受漠視的生命的真實記錄,在很多人之間不斷開花,多到無法想像。

    作者簡介

    努拉.歐菲蘭 Nuala O’Faolain

      已故愛爾蘭著名電視製作人、書評家兼作家。曾獲選「年度新聞記者大獎」(Journalist of the Year),所製作的電視節目也曾拿下一九八五年「雅各獎」(Jacob’s Award),並於二○○六年獲費米娜文學獎(Prix Femina)外語小說獎。曾經任教於空中大學,服務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愛爾蘭時報》等英國重要媒體。著有:Are You Somebody?, My Dream of You, Almost There, The Story of Chicago May。

      努拉.歐菲蘭生於都柏林,受教於都柏林大學及牛津大學。儘管在自己的家鄉很有名氣,但真正在國際文壇嶄露頭角,卻是在出版了這本書之後。原本,愛爾蘭一家出版社只是想將其專欄集結出書,出版前,她答應寫段簡短的「作者簡介」。

      該如何下筆呢?囚禁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她通常覺得自己只是勉強活著。她不夠重視自己,理所當然認為自己只是這個星球一個偶然。她的存在沒有理由。然而,人生經歷在她體內燃燒。她內心有個東西不肯接受它無足輕重。她需要發聲。她需要嗥叫。

      她於是召喚她的自尊,坐下來寫作者簡介。最後,她把簡介寫成這本回憶錄。

     

    前言:一度瘖啞的聲音   
    第1章 我的名字,我的負擔  
    第2章 我出生然後我學會閱讀  
    第3章 降落到一個不能維持生命的星球  
    第4章 差點隨著家庭這艘沉船沉入海底   
    第5章 那一夜,床邊小窗的菱形玻璃結了霜  
    第6章 那晚你所做之事離犯罪不遠   
    第7章 我希望你娶我,快點  
    第8章 從不覺得來自愛爾蘭。我屬於牛津 
    第9章 謀殺我們,要不,保護我們  
    第10章 開始了解BBC何以自成一個世界  
    第11章 拍片時,槍戰在眼前爆發  
    第12章 芮卜尼斯小屋  
    第13章 可憐的男人?得了吧!   
    第14章 你的朋友在謀殺我的朋友  
    第15章 虛擲哀傷的人!   
    第16章 我是局外人。我不在乎  
    第17章 用我!找人來用我。不然,讓我老   
    後記:除了寂靜一無所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