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EEK.jpg 

男人招誰惹誰了?多年來,媒體不斷預測男人的悲慘下場。男性「在走下坡」、男生愈來愈「僵化」、「反男孩戰爭」已經開始……等等。今年夏天,大西洋月刊的Hanna Rosin甚至還宣稱「男性的終結」已經臨頭。

 

這些說法自然有部分真實。由於過去30年來美國經濟已經由靠體力轉型為靠腦力,投入就業市場的女性數量不斷成長。男性在就業市場裡所佔的比例,已經從1945年的超過70%,下滑到今天的低於50%;在紐約市,年輕、單身、沒有小孩的女性,所得比男性同儕高出8%。在大學與研究所裡,女生的比例已經追上或超過男生。男人還能略勝一籌的,是酗酒率、自殺率、游民比例還有暴力與犯罪率。大衰退的時代裡,首當其衝大量消失的工作機會,都是男性擔任比例較高的行業,如營建業與製造業。難怪人類學家不斷說男性的大限將屆。然而,儘管美國男性的處境已引起許多焦慮不安,卻很少有有觀察者去討論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男人就要偏離軌道了,他們該怎樣回到正軌呢?

 

由於得不到答案,有些男人便回歸舊的男性典範與傳統以求救贖。羅格斯特大學的人類學家Lionel Tiger就是一例。他主張視「男子氣概為一種力量與現象」。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教授Harvey Mansfield則鼓吹行動與積極。在幾份全國性時尚雜誌的生活品味專欄裡,「粗獷男兒」幾乎已經取代了「都會時尚男」,充斥著有錢都市佬身穿獵裝、買著設計師品牌斧頭,寫有關男子漢的藝術之類的部落格文章的報導。在其他媒介裡,重回男性雄風也蔚為主流,如《給男孩們的危險之書》、《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等書名列暢銷書榜,而電視節目如《幹盡苦差事》、《伐木人》、《漁人的博鬥》則使得這些粗活兒再度浪漫化。饒舌歌手的垮褲、獵人的暗器、郊區居民的「男性洞天」乃至潮客對Don Draper的沉迷: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同一機制的變型。這股潮流超越了種族與階級。

 

但是建議男人固守某些陳舊的男子漢劇本,只會把問題給拖長。首先,這只是鼓勵他們用從前處理變動時的老法子來面對新挑戰:藉由責怪女人、撤退到樹林裡、或者用大男人主義來掩飾其焦慮不安。此外,這也無助於男人求學、 找尋安定長久的工作,或者在一個經濟變動劇烈非萬寶路硬漢能應付的時代裡當個好父親。

 

事實是,不是男性風格本身讓男人們再度完整──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裡做什麼事。如同兩性專家Susan Faludi所指出的,前幾個世代的起重工、焊工與鍋爐工並不需要穿上工作褲來感覺自己是個男人。相反的,「他們是因為自己乃社會上的有用之材而展現出男子氣概,切不可本末倒置。」她寫道。「把男子氣概設想成某種可以演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角色扮演──「反而將男子氣概變成某種裝飾品,這豈不是把男子氣概當成了女人天生就有假睫毛一樣嗎?」

 

【本文譯自《NEWSWEEK》SEP27/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