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Krugman.jpg 

緊縮財政在2010年春季蔚為風潮,較深思熟慮的說法是:一群非常嚴肅的人突然有志一同呼籲大家立刻平衡預算,而且這個訴求缺乏嚴謹的分析作依據。這更像是一種時尚,一種大家宣稱自己篤信的東西,只因圈內人都這麼認為。

這股風潮近來日漸式微,因為過去的教訓殷鑒不遠,想在失業居高不下和通膨下滑之際平衡預算,依然是非常糟糕的主意。許多人宣稱,削減赤字其實有助於降低失業,因為減少赤字能讓消費者和企業安心;但多項針對歷史紀錄的研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的研究)顯示,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然而,任何盛極一時的潮流消退後一定會留下受害者,這回受害的是英國人民,他們何其不幸,由在緊縮風潮鼎盛時期上台的政府當政,而這個政府始終不承認緊縮是條錯誤的道路。

如同美國,英國正飽受房地產和債務泡沫的遺毒所苦,但英國的問題較為嚴重,因為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英國過於仰賴複雜交易的獲利來推動經濟成長,也過度依賴金融業稅收來支付政府計畫。

金融危機爆發時,英國的公共債務相對較低,之後該國預算赤字飆升至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1%,這個比率稍高於美國,過分依賴金融業是最大原因。毫無疑問,英國終究必須削減支出和增稅才能平衡收支。

但關鍵在於「終究」兩字,除非搭配利率的調降,否則財政緊縮將進一步抑制經濟。英國目前的利率如同美國已處在非常低的水準,幾乎沒有再降息的空間,因此英國應該制定一份維持財政秩序的計畫,等經濟穩定復甦後才揮刀砍赤字。

但風潮通常意味著不理性,而且英國政府似乎決意漠視歷史教訓。

英國周三(20日)公布的新預算和官員宣布預算時的語調,與美國前財長美隆(Andrew Mellon)如出一轍,美隆曾建議前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清算農民和工人,並壓低工資,以擊退大蕭條。這份預算也像1931年英國史諾登預算(Snowden)的翻版,志在恢復信心卻反倒加深了經濟危機。

許多專家認為英國政府的計畫非常大膽,他們說的沒錯,但英國是大膽地朝錯誤的方向前進。

英國要在民間部門尚無法提供替代性就業時,就裁減49萬名公務員,這個規模相當於在美國裁300萬人。此舉形同在民間需求依然疲軟之際削減開支。

英國為何這麼做?真正的原因與意識型態有關,保守黨把赤字當作削減福利的藉口,但官方理由是別無選擇。

事實上,卡麥隆政府的說詞在過去幾周出現顯著改變,亦即由強調希望轉為凸顯恐懼。財政大臣歐斯本宣布預算計畫時不再宣稱該計畫有利就業和成長,而是強調要是英國不走這條路,下場會非常淒慘。歐斯本宣稱英國「已瀕臨破產邊緣」,哪管英國目前債務占國民所得的比率仍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又哪管即使預算赤字飆高,但英國利率仍處在低谷,反映投資人對英國的財政有信心。

英國的未來會如何?英國可能運氣好,說不定經濟會出現轉機。但最可能的情況是,2011年的英國會像1931年的英國、1937年的美國、或1997年的日本,太早緊縮財政將導致經濟再次陷入衰退,拒絕汲取過往教訓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于倩若譯 2010/10/23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