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國際經濟情勢近日因匯率爭戰而紛擾不定,主要分岐點在於不少國家認為人民幣應大幅升值,但中國大陸不為所動;各大貿易國相互指責,以貨幣貶值搶奪市場。為解決這些爭議,各國開始思考一項多邊協議,找出各國可接受的原則,據以計算各國貨幣匯率的調整幅度,以採取同步的行動。一向意圖領導國際議題的美國,即在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提出界定貿易失衡的數值化標準,以限制經常帳收支餘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規劃為4%),要求超出上限國家的貨幣升值。這項標準遭到德國等出口大國的反對,而其確有一些不合理之處,對去年此一比率高達11.3%的我國,更有極大的傷害。

依經常帳餘額比率決定一國貨幣應否升值的問題之一,是它可能使不景氣的國家更不景氣。不景氣時,國內投資會減少,並因機器設備等投資財很多是進口的,因而當其出口不好而景氣下滑時,投資的減少可能使進口減少更大於出口減少,以貿易順差為主的經常帳餘額占GDP比率反而可能增加。例如2001年不景氣時,我國商品及服務出口占GDP比率較2000年下降2.96個百分點,進口占GDP比率更下降6.24個百分點;2009年不景氣時,這兩項比率則分別下降10.11及14.08個百分點,都使貿易順差占GDP比率上升。由此可見,以經常帳餘額占GDP比率做調整匯率的指標,可能會使出口不振及經濟不景氣的國家貨幣升值,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依經常帳餘額調整匯率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各國年齡結構和儲蓄行為的差異。多數人會在能賺錢時儲蓄,以備退休後使用,人口正處於賺錢儲蓄階段比率較高的國家可能有較高儲蓄率,從而有較高的出超或經常帳餘額比率。強迫這些國家的貨幣升值,即是強迫他們降低所得和儲蓄,也不見得公平合理。

類似這種情況,有些國家的大量出口會消耗自然資源如原油,這些國家若不把一部分賺來的外匯存下來,不僅對不起其下一代,甚至這一代的下半生都可能遭遇困難。相反的,有些國家也可能藉進口和囤積可儲存的物資,而將其經常帳餘額降到國際要求的限制以下,以逃過本幣升值的壓力。這是不宜依經常帳餘額比率調整匯率的第三個原因。

經常帳餘額太高則貨幣即應升值的道理,主要是它代表該國有很多的超額儲蓄,亦即賺到的所得有很多不花用,以致使全球需求不足。但經常帳餘額只考慮在國內的投資,若該國進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則從全球觀點而言,這項對外直接投資已變成支出而非超額儲蓄,是以另種形式增加全球需求,但該國本身的經常帳收支並不會直接受到影響。所以,經常帳餘額要扣掉對外直接投資,並加上外來直接投資,才能較正確反映該國支出不足的責任。這是不宜依經常帳餘額比率調整匯率的第四個原因。

但不管如何依上述問題做加減調整,經常帳收支餘額仍不是解決目前匯率爭議的適當指標;因為各國從事貨幣貶值競賽的主要目的和其對外國的傷害,都是藉出口的增加而搶奪外國的市場、生產和就業機會,經常帳收支根本不是問題所在。

因此,全球若要管理各國匯率,正確的方向應是防止有些國家的出口成長率太高,進而傷害了其他國家。國際組織若能研擬一些據以訂定各國出口成長率上限的原則,例如發展程度愈高及近年累計成長愈多者,其出口成長率上限愈低等,據以要求出口成長率持續高於上限的國家貨幣升值,應比美國提出的經常帳餘額標準,更能讓各國公平分享全球的發展機會。

【2010/10/3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