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代價、從再生資源及削減溫室廢氣之必要角度來看,都非為傳統塑膠找到替代品不可。泰國塑膠業協會主席克里安利說,塑膠業的未來繫於生物塑膠。
亞洲的塑膠業繼續在成長,一大發展是中國和印度對泰國這類傳統生產大國構成挑戰。但是同時,塑膠造成的環境衝擊也愈來愈可憂,因此環保組織和業界專家一致同意,塑膠業如果想有個永續的未來,就必須由生物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簡稱生物塑膠)挑大樑。
我們身處在大家為了溫室氣體增加引起的全球暖化而搖旗吶喊,或爭論不休、或困惑不已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天災:乾旱、豪雨、超級颱風,甚至山崩與土石流,都被歸罪於全球暖化。科學家忙著做研究與搜集數據,預測全球暖化後的地球情景;少數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則從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或處理方式的瑕疵,質疑全球暖化是真的在發生,還是人為操弄的假象?
儀器觀測的大氣溫度數據,最多不過只有200年的歷史,從最早零星分布在歐美,到現代也只是主要佈放在陸地,人口集中區域的氣象站,這些溫度數據常被質疑到底有多少代表性?這些溫度數據可能只代表一小部分的陸地,海洋的溫度長期以來一直都缺乏觀測資料;也可能一部分反映都市化與熱島效應;當然,也可能有錯──人會犯錯,儀器也有故障的時候。
一隻小紋青斑蝶花了三個多月時間,飛行約二百公里,從越冬的台東知本到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繁殖。台灣紫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徐志豪表示,這是苗栗縣首次記錄來自台東的小紋青斑蝶,「東西部蝶道更加明朗」。
徐志豪表示,台灣斑蝶生態是世界級議題,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為紫斑蝶遷移,國道三號雲林縣林內段有連串保護措施;小紋青斑蝶遷移規模不如紫斑蝶,紀錄不多。
從環境代價、從再生資源及削減溫室廢氣之必要角度來看,都非為傳統塑膠找到替代品不可。泰國塑膠業協會主席克里安利說,塑膠業的未來繫於生物塑膠。
亞洲的塑膠業繼續在成長,一大發展是中國和印度對泰國這類傳統生產大國構成挑戰。但是同時,塑膠造成的環境衝擊也愈來愈可憂,因此環保組織和業界專家一致同意,塑膠業如果想有個永續的未來,就必須由生物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簡稱生物塑膠)挑大樑。
今年1月,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一篇〈蜜蜂衰竭原因清楚了嗎?〉的評論,文末列了16篇參考資料,其中8篇是在2008年《蜜蜂消失後的世界》原文書出版後發表的,或可說明世人試圖找出蜜蜂消失原因所做的持續努力。
也難怪世人會這麼緊張,蜜蜂像礦坑的金絲雀,乃生態環境的健康指標。蜜蜂的經濟效益來自授粉,小小身軀承載了全球一年600億美元農作物產值的重量,其中美國占了150億,光是每年2月加州中央谷地短短3個星期的杏樹花授粉工作,就高達15至20億美元。
澳洲最近連續幾場豪雨,但仍未能消除逼得眾多農民走投無路的十年「大旱」(Big Dry)。
最近幾周的大雨雖然氾濫很多地區,許多乾涸的河川得以重新流動,甚至還讓縱貫澳洲南北的Ghan鐵路停擺,但大片酷熱、乾枯的鄉野,卻根本未獲得滋潤。
繼上月中旬澳洲東南方海域驚見巨大冰山後,科學家9日又在澳洲南部外海發現另一座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的兩倍大。
澳洲南極冰川學家楊恩表示,這座大冰山長19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香港島的面積約為78.4 平方公里,這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島的2倍。
全球暖化造成南極氣候巨變,雨多、雪少,已嚴重威脅企鵝繁殖,初生的阿德利(Adelie)企鵝因羽翼未長成,絨毛不能防水,數以萬計的企鵝寶寶在寒風中凍死。科學家相信,若暴雨氣候持續,阿德利企鵝數目恐將減少八成,十年內可能絕種。
Satellite radar composite view of Antarctica. The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WAIS) is penned in by mountain ranges and the floating ice of the Ross Ice Shelf.
美國學者發現,脫離南極洲冰原向外漂浮的冰山,已成為南冰洋上的生物群聚之處。
http://blog.sina.com.cn/triptm
人類一百年前為了家用、工廠和運輸,開始大量燃燒煤炭和石油,溫室氣體隨之增加,地球也以破天荒的速度暖化,地表溫度百年來平均上升攝氏0.6度,而且愈演愈烈,有案可考的12個最熱年度都發生在1995到2006年之間。
國王鮭魚(king salmon)今年神秘消失,沒有回到阿拉斯加州育空河產卵,河邊製作煙燻鮭魚的工廠寂靜無聲,生產不出愛斯基摩人對抗寒冬的高能鮭魚,愛斯基摩人今年冬天大概要挨餓受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