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卡雅爾捕漁船的歸航(N14°55’, W17°07’)塞內加爾沿海700公里的大魚場,都該歸功於流經此處的加那利群島洋流和溫暖的赤道洋流。.bmp 

【前言】

揚.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是世界最知名空中攝影專家,1946年出生於巴黎。1994年,亞祖-貝彤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拍攝一系列地球空拍照,並且在2000年舉辦世界巡迴攝影展「從空中看地球」,在全世界許多城市展出,參觀人數超過一億人。他於2009年執導的新電影《HOME》(台譯:《盧貝松之搶救地球》)更完整地呈現了地球的美景,以及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他同時也是非營利組織「美好家園」(GoodPlanet)的創辦人,在世界各地努力傳播環保的重要性。

帶來食物的漁業

集約農業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糧食增加,海產也在這時扮演起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近十億人口皆以海鮮為主要的副食,預估在未來的50年內,食用海鮮的人數還會增加50%。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脂肪酸和各式各樣的營養成分,今日,全球有26億人口,都藉由魚類攝取20%的蛋白質;在那些貧窮且人口稠密的國家裡如孟加拉、印尼、塞內加爾、泰國和幾內亞等,魚類更是50%以上的蛋白質來源。

漁業的發展,也間接地幫助了許多的家庭。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有3000萬人口,都以捕魚維生,其中有95%的漁民,都生活或工作在開發中國家裡。除了這些漁民之外,還有許多人口倚賴漁業的周邊產業,像是食品加工業、港口業、造船廠業、商業和運輸業等。雖然並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但我們確信,漁業還造福了數億個工作機會。開發中國家的漁業產值高達200億美金,遠超過咖啡、稻米或是茶葉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不論是經濟或是糧食上的考量,漁業的永續與否,都深深地影響到我們人類,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極力遏阻破壞性的捕魚方式、避免漁船間的惡性競爭,並提倡使用小型漁船的近海漁業。事實上,許多南半球的國家,都以近海漁業為主,但近海漁業對生態的保護成效並不理想,不過仍可製造大量的工作機會,並減少燃料能源的使用量。畢竟小型漁船與工業國家的捕魚船相比,更適合為環保漁業所用。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
www.fao.org/fishery

 塞內加爾卡雅爾捕漁船的歸航(N14°55’, W17°07’)塞內加爾沿海700公里的大魚場,都該歸功於流經此處的加那利群島洋流和溫暖的赤道洋流。.bmp

上圖為塞內加爾卡雅爾捕漁船的歸航(N14°55’, W17°07’)塞內加爾沿海700公里的大魚場,都該歸功於流經此處的加那利群島洋流和溫暖的赤道洋流。這兩股洋流隨季節交替流經此地,低溫的加那利群島洋流,帶來了豐富的浮游生物,使得塞國沿海漁業極為興盛。境內80%的漁民,都是利用加裝馬達的獨木舟捕魚,舟上還擁有魚線及魚網等設備。賽國豐富的漁產,也吸引了歐洲拖網漁船業主的目光。

過度捕撈

海洋中四分之一的漁業資源被過度開發;二分之一的資源已到達了開發上限

多年來的研究報告,都指出了全球漁業發展的瓶頸,事實上,海洋有四分之一的漁業資源被過度開發;二分之一的資源,已到達了開發上限,這就是為什麼全球魚獲量無法持續增加,每年反而停留在9000萬公噸左右。(比上世紀的魚獲,增加了四倍!)即便我們改善了技術和設備,例如建造體積更大、馬力更強的捕漁船,或是發展更完善的設備,及更進步的魚群檢測,都還是無法有效打破這個僵局。

因此,專家們開始擔心紐芬蘭的鱈魚事件將再度重演。1550年至1950年間,加拿大外海擁有產量極為豐富的鱈魚群,在這400年裡,鱈魚每年的捕獲量介於20萬至30萬公噸之間;而在近20年內,漁獲量暴增為80萬公噸。鱈魚因此在1990年代消失滅絕,捕撈鱈魚的工作只好就此喊停,數萬名的漁民也因此喪失了工作。即便在20多年後的今天,鱈魚的數量仍然沒有恢復,甚至還有越來越少的傾向。

然而,漁業資源因為可以不斷再生,所以可以不斷地開發,但要發展一個全球性的環保漁業,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無止息的技術競爭,許多漁民都必須不斷地提高漁獲量,才能償還購買設備的貸款。面對漁民過度捕撈的行徑,政府本該出面制止,並限定最大的漁獲總額,但他們居然默不吭聲,甚至不顧專家們的建議,一昧地提高捕獲量的最大額度,也不追查漁民實際的捕獲量是否在限定的標準範圍之內。

確實又嚴格地控制遠洋漁業的作業,的確是件困難且花費昂貴的工作,但從紐芬蘭的鱈魚事件中我們得到了教訓:一旦全球漁業崩解,我們所要付出的社會及環境代價,才是更難以計算的!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
www.fao.org/fishery

 

 

上圖為位於毛里塔尼亞外海上的烏克蘭籍拖網漁船(N20°08’, W17°11’)漁船每次出海約40天,30多名的烏克蘭籍漁民,每天都會撒網四至六次,每次都可捕獲20至30公噸的漁獲(圖中為沙丁魚)。.bmp 

上圖為位於毛里塔尼亞外海上的烏克蘭籍拖網漁船(N20°08’, W17°11’)漁船每次出海約40天,30多名的烏克蘭籍漁民,每天都會撒網四至六次,每次都可捕獲20至30公噸的漁獲(圖中為沙丁魚)。這些漁獲,會立刻在長約140公尺的漁船上進行處理,甲板下有100多名烏籍工人,會分別將漁獲冷凍、包裝,如果魚隻外表不甚美觀,工人們便將其磨成粉末,日後作為飼料使用。

(本文轉載自揚.亞祖-貝彤新書《搶救家園計畫》,中文譯本由行人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