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jpg 

 

 

‧大衛.邁爾斯                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
內隱—外顯雙重記憶系統能幫助解釋「嬰兒期的失憶」:在嬰兒期學習的反應和技能都會一直保留下來,如怎麼行走、信任或害怕他人,但是成年人卻回想不起三歲以前的事情。
【前言】

身為一個心理學家並長期推廣心理科學,本書作者大衛.邁爾斯傾畢生精力反覆思考「主觀和客觀」、「感覺和事實」、「直覺和現實」之間的關係。我們是不是應該像懷疑論者那樣,把直覺看作一種內在認知,無論這認知實際上是對或錯?或者,聰明人經常相信一些愚蠢的事,所以我們必須加入更多「左腦」的理性?面對這些疑問,我們應該有更聰明的思考和行動,應該更積極對照直覺與現實、對深具創造性的預感抱持懷疑仔細檢驗。

為什麼我們想不起三歲以前的事?

內隱—外顯雙重記憶系統能幫助解釋「嬰兒期的失憶」:在嬰兒期學習的反應和技能都會一直保留下來,如怎麼行走、信任或害怕他人,但是成年人卻回想不起三歲以前的事情。

我九十三歲的父親最近患了輕度中風。他親切的個性沒有變,也像以前一樣好動,還能認得我們,看到家庭相簿也能回憶起一些生活細節,但這種病對他有一個特別的影響──他無法貯存當前的談話和每天的生活情節等新近記憶。他說不出今天是星期幾;他喜歡出去兜風,評論我們看到的東西,但第二天就想不起來去過哪兒;我反覆告訴他,他的姊夫已經死了,但每次聽到這個消息,他都很驚訝。

英國著名腦神經學家薩克斯(Oliver Sacks)說過另一個失憶症案例:病人叫吉米,三十歲時腦部受損,那時是一九四五年。如果現在你問他總統是誰,他回答「杜魯門」。薩克斯給吉米看一本近期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圖片,下面是他們現場的一段對話記錄:

「這是什麼?」
「是月亮。」吉米回答。
「不,它不是,」薩克斯說,「這是從月亮上拍的地球圖片。」
「醫生,你在開玩笑吧?不可能有人能帶一個相機到那兒的!」
「是真的。」
「天啊!你在開玩笑,醫生,你怎麼能這樣呢?」

吉米的懷疑和驚奇,是一九四五年時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對他從過去來到未來感到的震驚。

仔細調查這些特殊人,我們會發現更特別的現象。雖然他們不能回憶起新近經歷,但吉米和其他類似的失憶症病人都有學習能力。給他們看一些圖片,裡面有很難找的人像,第二次看圖時他們能很快找出來。他們能學會讀反寫的字,或做拼圖遊戲(雖然他們不承認以前玩過這些東西)。他們曾被教授複雜的工作技能,然而他們做這些事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學過這些。

這些奇怪的發現挑戰了傳統心理學認為「記憶是單一的、一元化系統」的觀點,並提出了兩個系統協同操作的看法。前面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毀壞了有意識的回想,無意識的學習仍然毫髮無損。這些病人能學習怎樣做事情,我們稱之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或「程式性記憶」);但這些病人不清楚,也說不出他們的所知,我們稱這種所知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或者「陳述性記憶」)。如果讓他們讀一則故事,第二次再讀時速度更快,這體現的是內隱記憶,但是他們沒有外顯記憶,因為這些病人回想不起他們以前看過的故事。參加過高爾夫課程學習後,他們將完全忘記這種經歷,但是他們參加的課程越多就會打得越好。如果重複顯示單詞「perfume」,他們不會想起曾經見過它;但是如果被問到:「看見字首『per』,腦海裡會出現什麼單詞」,他們自己也很驚奇會脫口說出「perfume」。顯然他們在學習,可以保留過去,但不是外顯地回想起來,而是直覺感知到意識以外的東西。

這種內隱—外顯雙重記憶系統能幫助解釋「嬰兒期的失憶」:在嬰兒期學習的反應和技能都會一直保留下來,如怎麼行走、信任或害怕他人,但是成年人卻回想不起三歲以前的事情。雖然,我們受益於直覺的積累,如我們對距離的知覺、好壞的感覺,對熟悉食物、人或地方的喜好,但是我們的「意識思維」在早先的這些年幾乎一無所獲。對嬰兒期所發生的事情沒有記憶,是因為我們需要用語言來為外顯記憶編索引,而這些語言是嬰兒還沒有辦法掌握的,也因為外顯記憶的關鍵腦區域(海馬)是我們大腦最晚成熟的結構。我們嬰兒期的許多經歷都被遺忘,一直回想不起來,但是它存在於我們內隱的、直覺的記憶裡。

 

(本文轉載自大衛.邁爾斯新書《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手氣順現象 連輸或連贏不出奇

 

幾乎所有球員、教練和球迷都相信投中後更可能再投中、失手後更可能再失手。真相確實如此。但他們不是錯誤感覺到手氣這碼事,他們只是曲解了這現象。

【前言】

身為一個心理學家並長期推廣心理科學,本書作者大衛.邁爾斯傾畢生精力反覆思考「主觀和客觀」、「感覺和事實」、「直覺和現實」之間的關係。我們是不是應該像懷疑論者那樣,把直覺看作一種內在認知,無論這認知實際上是對或錯?或者,聰明人經常相信一些愚蠢的事,所以我們必須加入更多「左腦」的理性?面對這些疑問,我們應該有更聰明的思考和行動,應該更積極對照直覺與現實、對深具創造性的預感抱持懷疑仔細檢驗。

手氣順現象 連輸或連贏不出奇

幾乎所有球員、教練和球迷都相信投中後更可能再投中、失手後更可能再失手。真相確實如此。但他們不是錯誤感覺到手氣這碼事,他們只是曲解了這現象。

每個籃球運動員、教練和球迷直覺地知道運動員一旦手氣順起來就幾乎不會失球,一旦手氣不順就怎麼投也不會進。

■德州大學教練托比.史密斯(Tubby Smith)解釋:「我們看到那傢伙手氣很順。傑夫手氣太順了」他的球隊隊員給傑夫連續製造了三個三分球機會,結果他全投進了,使德州大學隊晉級到一九九八年NCAA決賽。

■北卡羅來納州教練西維亞.海契(Sylvia Hatchell)說:「你絕不會知道誰的手氣將會好,今天是胡安娜,我告訴我的隊員把球傳給她,那種感覺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一種平常感覺。」她的隊伍最後果然擊敗了阿拉巴馬。

■一個本地高中教練在他的明星球員連續投球命中後解釋:「當一個隊員手氣很順,希望你傳球時,這幫孩子發現了,他們也如此做了。」

■「你應該指導後衛把球傳給手氣好的隊員,而不是那些投不進球的隊員,否則結果不會這麼慘。」我們當地體育專欄的評論員,在評論延長賽裡被對手打成10∶0的那場比賽時,這樣批評霍普學院的籃球教練。

■連業餘的運動愛好者都知道這種「手氣很順」現象。傑伊.巴瑞里,一個中學英語教授,總結他的午間球賽策略:「我努力與隊友配合,把球傳給那個手氣最順的人。」

這些個人的評論都是來自運動迷。季洛維奇、沃龍和特維斯基訪談了費城七六人隊。隊員們估算過,他們如果前一個球沒投進,再投就差不多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命中率。十個球迷有九個同意,連續投中兩三個球後,再投的球一定比連續投丟兩三個球後再投球的命中率高。因此,隊員們都傳球給「手氣順」的隊員,而教練則讓那些手氣不順的隊員下場休息。

但是,事實顯示並不是那麼回事。當季洛維奇和他的同事研究球員個人實際投籃記錄時,如七六人隊、波士頓塞爾蒂克隊、紐澤西籃網隊,這種「手氣順」現象並不存在,隊員投中後,再投進和投不進的比率都是一半一半。在整個賽季裡,從七六人隊的統計數字顯示:連續投中三球後再投,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命中率;連續投中兩個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投中一個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命中率;投丟一個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五十四的命中率;連續投丟兩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命中率;連續投丟三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五十六的命中率。季洛維奇研究小組也分析塞爾蒂克隊的命中率:先投中一個球後再投,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命中率,先投丟一個球後再投,也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命中率,塞爾蒂克隊當家紅人賴瑞.柏德(Larry Brid)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命中率分別是百分之八十八和百分之九十一。在NBA的三分球大賽裡,心理學家雷夫曼(Alan Reifman)也做過同樣的觀察,結果顯示隊員在投中和投丟後再投的命中率差不多一樣。

真是這樣嗎?幾乎所有球員、教練和球迷在觀察過成千上萬次的投籃後,都相信投中後更可能再投中、失手後更可能再失手,看到這樣的結果一定會很困惑。是的,真相確實如此。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是錯誤感覺到手氣這碼事──投籃本身常常得依靠手氣──他們只是曲解了這現象。觀賽者在注意一系列投籃和手氣變化,試圖對隨機出現的序列進行歸因,因而認為有些球員「狀態佳」。他們就像醫務工作者有時注意男嬰或女嬰的出生率一樣,一九九七年八月,紐約州丹茲維爾(Dansuille)連續有十二個女嬰出生,人們因此解釋成有一股神祕力量造成,例如懷孕期間受月亮週期的影響。這些變化的確是真的,但這樣的解釋卻牽強附會。

你可能看到下列一組投籃中的「手氣順」現象,這兩個例子的最終統計結果都是趨近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

趨近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jpg 

對大多數人來說,球員B的命中率似乎更具隨機性,實際上只是變化比較平淡,不如你所期望。這種投球就和拋硬幣一樣,在變化中最後都會接近百分之五十的機率。但是球員A有過一個八球投中七球的高潮,但也有一個六球只投中一球的低潮。雖然兩人最終的命中率都是投二十球、中十一球,但你會覺得球員A有手氣順(或不順)的現象。

數學家一直在爭論π的無限數列是否為隨機的序列(最新的證明它們是隨機的),無論如何,在目前情況來看,偶數位元與奇數位元數字都是隨機的。我從π的數列中,發現了我家五口人裡其中四個人的生日。(難道這是上帝在傳遞什麼訊息?)

布魯斯.馬丁(Bruce Martin),一個退休的化學家提供了一個小娛樂,他提示我們:如果我們把3.1415……序列中的奇數字標為反面,偶數字標為正面,和前面猜硬幣一樣,正面是「H」,反面是「T」,那麼π小數點後一百位元數字的排列如下:

π小數點後一百位元數字的排列如下.jpg 

由此可見排列隨機性變化。總共有四十九個T和五十一個H。而比通常要顯得更有變化、戲劇性的是,其中有八個連續的T和十個連續H。如果這是一場籃球比賽,一個球員連續投丟八球,而另一個球員連續投中十球,你想,中場休息的解說員、教練和球員會提出怎樣的建議?但是像這種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或在投幣遊戲中,手氣順的現象還是常常發生。霍普學院隊就在一次重要比賽裡打出了十比○的高潮,但他們還是只有百分之四十七的命中率。

我們無法證明非隨機性的手氣順現象絕不會發生,總會有球員身體狀況不佳或正值狀態頂峰。但是,關於「手氣順」冷酷的事實就是:在體育界,連輸或連贏就如我們期望一樣地經常出現。

但這些挑戰直覺的事例可能激怒球迷:「你是在說籃球運動只是機會遊戲?技術、防守、情緒等等無關緊要?球員投籃像在拋硬幣?球員確實會有手氣順的時候,任何人都能看出這一點!」

有些球員比起其他隊友,投籃就是比較準,賴瑞.柏德有百分之九十的罰球命中率,但不管如何,每個人總有狀態好和狀態差的時候,資料簡單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下一次投球與前一次投球沒有什麼大的關聯。在沒有更多資料說明的情況下,任何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看起來著名的、有影響力的「神奇手氣」只是一個幻想,感覺「狀態巔峰」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更多的是我們對籃球比賽的主觀歸因。

籃球專家仍然傾向相信他們的親眼所見,或者更準確地說,相信由於親眼所見而得到的直覺推斷。聽到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著名的籃球評論員比利.派克(Billy Packer)勸大學球隊教練要能分辨清楚哪位球員「手氣正順」,我的一個朋友寄給他一篇有關日常生活中明顯真相的研究論文大綱,派克這樣回答:「當然有且必定找得出模式,誰該出手?何時出手?出手幾次?而且每場每場球都有所不同。請你告訴這些數字統計員,還是去幹些別的有意義的事吧!」

(本文轉載自大衛.邁爾斯新書《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