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崛起,尼爾.弗格森著,杜默譯,麥田出版.jpg 

每一枚披索 是10條印地安人的性命

 

 

金融資本的興起宣告著: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除了貴金屬與紙鈔之外,貨幣是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也可以是公司的上市的股票,更可能是個人投資的保險和房地產。

但這些金融商品,如何促成富可敵國的金融資本家誕生?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又如何波及世界各國的投資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從次貸風暴到全球危機

 500年前南美洲最進步的印加帝國,就是個不用貨幣的社會。印加人欣賞稀有金屬的美感,認為黃金是「太陽的汗珠」,白銀是「月亮的眼淚」。印加帝國一如日後的共產社會,以勞動為價值的單位,經濟上仰賴的往往是嚴厲的中央計畫和強制勞動。然而,印加帝國卻在1532年被一位男子扳倒,這一位男子跟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一樣,專程到新世界找尋貴金屬並加以貨幣化。

皮薩洛(Francisco Pizzaro)是西班牙上校的私生子,1502年就懷著發財夢橫渡大西洋。他是第一批穿過巴拿馬地峽到達太平洋的歐洲人之一,曾三度率領探險隊遠征。第一次是在1524年抵達祕魯,此地地勢險峻,食物稀少,所碰到的原住民充滿敵意。

 但第二次探險在通貝斯(Tumbes,位於今秘魯西北部)地區受到熱烈歡迎,當地居民稱他們是「太陽之子」,使得皮薩洛和一干志同道合的人確信探險行動可以持續下去。皮薩洛返回西班牙,在王室批准他以「祕魯總督」名義進行「開拓卡斯提爾帝國」的計畫後,召募了一支人馬,計有三艘船艦、27匹馬、180個人,並配備槍砲與機弩、十字弓等歐洲最新武器。第三次探險於1530年12月27日從巴拿馬啟航,不到兩年,這批準征服者便達成目標:與阿達華爾巴(Atahuallpa)正面衝突。

 

阿達華爾巴的父親是印加國王瓦伊納卡巴克(Huayna Capac),父親過世不久,他便與唯一的弟弟爭戰不休。他拒絕瓦爾維德(Vincente Valverde)修士要他屈從基督統治的建議,輕蔑地將聖經拋在地上之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西班牙人殲滅自己的軍隊。西班牙人主要靠馬匹使對手恐懼(印加人沒見過馬),以雙方兵力之懸殊,這一招確實成效驚人。

 

阿達華爾巴很快就弄清楚皮薩洛所為何來,於是提議將囚室堆滿黃金(一次)和白銀(兩次)以交換自由。結果,印加人在往後幾個月內共收集了13,420磅的22克拉黃金,以及26,000的純銀。儘管如此,皮薩洛仍決定處決階下囚,在1533年8月將阿達華爾巴公開勒殺。首都庫

茲科城(Cuzco)陷落後,印加帝國在西班牙人恣意掠奪下分崩離析,後來雖有傀儡統治者曼科卡帕克(Manco Capac)於1536年領兵造反,不過西班牙人的統治穩如泰山,建設新都利馬(Lima)就是具體象徵。印加帝國於1572年正式瓦解。

 

皮薩洛雖在1541年與同伴爭吵後被刺死,卻為西班牙國王留下遠超乎自己夢想的遺產。西班牙征服者原本就是受到印地安王多拉多(El Dorado)在節慶時期以金沙覆身的傳說鼓動,後來雖沒找到金沙,卻在皮薩洛的人馬稱為「上祕魯」(Upper Peru)的荒涼山區發現同樣貴重的東西。「富山」(Cerro Rico)海拔4,824公尺,山勢極為對稱,這裡雲蒸霧鎖,不習慣高海拔的人呼吸艱難,卻是一座質純無比的銀礦山,堪稱一切金錢觀念最極致的展現。1545年,有位叫瓜爾巴(Diego Gualpa)的印地安人在此發現五處銀礦層,世界經濟史就此改頭換面。

 

印加人不懂歐洲人汲汲於黃金與白銀的無窮欲望。曼科卡帕克曾抱怨:「就算安地斯山的積雪都化成黃金,他們還是不滿足。」印加人有所不知的是,對皮薩洛和他的手下而言,銀不只是亮晶晶的裝飾用金屬。銀可以變成錢,這是記帳的單位,是價值的儲藏,儲藏可隨身攜帶的權勢。

 

西班牙人原本雇用附近村莊的居民來開礦,但由於勞動條件極為惡劣,從16世紀末葉開始導入強制勞動制度:16個高地省份,18歲到50歲之間的男子,每年須接受徵召服勞役17個星期。礦工死亡率極為驚人,主要是因為經常暴露在混汞提煉法(將出土的銀礦和著水銀踩成汞齊,沖洗後再加熱,讓水銀蒸發掉)所產生的水銀煙霧中。礦坑裡的空氣有毒(直到今天依然有毒),礦工得循著最簡陋的階梯下到700呎深的礦井,一挖幾個小時後再背著幾袋銀礦爬上來。落石也造成數百人傷亡。

 

聖湯瑪斯(Domingo de Santo Tomás)主教宣稱,新的淘銀熱城市波托西(Potosí)是「地獄入口,每年有大批的人進入,成為貪婪的西班牙人對其『神祗』的獻祭。」羅艾薩(Rodrigo de Loaisa)則稱礦坑是「地獄坑」,指出「20名健康的印地安人星期一入坑,星期六出來時可能有一半變殘廢」。以奧古斯丁會修士卡蘭查(Antonio de la Calancha)寫於1683年的話來說,「在波托西鑄造的披索(peso),每一枚的代價是十條死於礦坑深處的印地安人性命。」原住民勞動力一枯竭,隨即引進數千名非洲奴隸頂替,充當「人力騾子」。時至今日,窒悶的富山礦坑和地道仍然陰森可怕。

 

(摘自麥田《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第一章)

 

f_1261448119442.jpg 

 

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

 

 
【前言】

金融資本的興起宣告著: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除了貴金屬與紙鈔之外,貨幣是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也可以是公司的上市的股票,更可能是個人投資的保險和房地產。

但這些金融商品,如何促成富可敵國的金融資本家誕生?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又如何波及世界各國的投資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從次貸風暴到全球危機

 

從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彷彿以慢動作發展一般。儘管美國不動產價格早在2007年1月就開始下跌,股市仍然持續上揚到11月,甚至到了2008年5月時,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and Poor’s 500 index)仍然只比前一年10月的最高點下滑10%。雖然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在2007年12月就宣布衰退期已經開始,美國消費者仍抱持否定態定,並未撙節開支,直到2008年第三季—也就是決定性的9月,「大蕭條」時期結束,美國危機爆發成全球危機,造成亞洲和歐洲經濟體出口銳減,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泡沬破滅,每桶原油價格飆漲到133美元。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只賺幾千萬的人,怎麼會虧掉幾十億?共和黨政府怎會落到把「聯邦房貸協會」(FHMA)、「聯邦房貸抵押公司」(FHLMC)和保險業鉅子「美國國際集團」(AIG)收歸國營的地步?尤其是,為何美國房貸市場的危機不只造成美國蕭條,更可能引發全球性蕭條?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至少六個獨特卻相互關聯的金融現象:

 

一、怎會有這麼多美國和歐洲銀行出現如此高槓桿的資產負債表。換句話說,他們的債務與放款金額怎麼會高出資本基礎這麼多;

二、包括房貸債務和卡債在內,各種不同的債務如何「證券化」,也就是如何包裹、分割成各種類似債券的證券;

三、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何只著眼於極狹義的通膨,無視股價及後來的房價有泡沬化的潛在風險;

四、由AIG領銜的美國保險業,為何從傳統的風險保障跨足衍生性商品市場,去賣極不確定的金融險;

五、大西洋兩岸的政治人物為什麼要利用各種誘因擴大房貸市場,提高一般家庭的自有住宅率;

六、是什麼因素使得亞洲各國政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應該累積數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資助美國解決經常帳赤字。

 

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

 

有些讀者可能看得霧煞煞。其實,所謂銀行資本/資產比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但絕不是只有學術界才會感興趣。畢竟,當年美國銀行體系「大緊縮」就被歸咎為引發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浩劫,也就是1929至1933年大蕭條的元凶。所以,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要讓一般讀者了解金融,特別是了解金融史。

 

英語系國家有極大比例的一般民眾對金融很無知,這是存在已久的事實。根據2007年的一項調查,儘管信用卡公司收取極高的循環利息,美國每十個持卡人中就有四個沒有按月付清最常使用的信用卡帳單。將近三分之一(29%)的受訪者表示,根本不曉得循環利率是多少;另有30%的人認為,循環利率低於10%,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信用卡公司所訂的利率都遠高於這個數字;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學校時對金融問題「所學不多」或「從沒碰過」。

 

2008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不知道複利是怎麼計算的。水牛城大學管理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調查顯示,讓尋常的高年級中學生回答個人理財和經濟相關問題時,他們只答對52%的題目。其中,只有14%的人知道,持有股票超過18年的投資報酬率往往高於美國政府公債;知道存款利息達到相當額度才要課所得稅的,還不到23%;整整59%的人不知道公司退休金、社會福利險和401(k)計畫有什麼差別。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2006年,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FSA)進行的民眾理財常識調查便發現,五分之一的人不知道通膨5%和利率3%對他們存款的購買力有何影響;十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買一架原價250英鎊的電視機,到底是減30鎊還是打9折划算。誠如這個例子所顯示,這些調查所問的都是最基本的問題。

 

因此,能解釋選擇權賣權和買權有何不同的受訪者屈指可數,一點也不奇怪。至於能知道CDO(擔保債務憑證)和CDS(信用違約交換)的差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摘自麥田新書,《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導論)

 

 

f_1261448119442.jpg 

 

 

高利貸業者 為何甘冒違法違約風險?

 

 
【前言】

金融資本的興起宣告著: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除了貴金屬與紙鈔之外,貨幣是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也可以是公司的上市的股票,更可能是個人投資的保險和房地產。

但這些金融商品,如何促成富可敵國的金融資本家誕生?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又如何波及世界各國的投資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高利貸業者 為何甘冒違法違約風險?

 

放高利貸的人跟他們的獵物赤貧人家一樣,始終都在我們身旁,例如在東非地區就屢見不鮮。不過我們不必到開發中國家,也能了解這種原始放款運作的情況。根據英國貿易暨產業部2007年的報告,將近有165,000戶家庭向不合法的放款者借錢,累計一年借入總額高達4,000萬英鎊,但所償還的金額卻是這個數字的三倍。拋開種族屬性不談,要知道這些個人經營的高利貸業者永遠討人厭的原因,只消到我的故鄉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一探便可明白。格拉斯哥東區的貧民住宅區,一向是高利貸業者的樂土。有些地區,例如我祖父母所居住的雪特斯頓(Shettleston),隨處可見廉價出租公寓加裝鐵窗,公車亭上畫滿各流派的塗鴉。以前,雪特斯頓的經濟生活繞著波伊德(Boyd)鐵工廠工人的薪水袋運轉,今天則是繞著轉入失業者郵局戶頭的津貼給付打轉。雪特斯頓的男性平均壽命大約是64歲,比英國的平均值少了13歲,與巴基斯坦相當,也就是說,這裡的新生男嬰大致都活不到領國民年金的歲數。

這類貧民區正是高利貸絕佳的狩獵場。在希靈頓(Hillington)區,勞(Gerald Law)這20年來穩坐高利貸的第一把交椅。勞自己雖是戒酒協會成員,卻以西帕西里路上的阿格西酒館當辦公室,工作日幾乎都待在那兒。他的作法很簡單。借錢的人把津貼簿或郵局金融卡交給他換錢,他則把借貸條件記在貸款簿上。津貼支票一到期,會把金融卡還給借款人,並等著收利息。他的貸款簿相當粗略:只是隨手記下交易,其中有二、三十個名字或綽號一再出現,金額各不相同,如「鬍鬚仔」艾爾15、吉伯特100、伯納德150、小加菲1210等等。勞向客戶收取的標準利息是每星期25%,高得令人咋舌。一般而言,像艾爾借了十鎊,一星期後本金加利息須歸還12.5鎊。然而,勞的客戶往往無法如期還錢;有些人用5.9鎊就要過一天,還不了錢實在不足為奇。因此,他們只好再借。不用多久,就有不少客戶欠他幾百甚至幾千鎊。他們這麼快就徹底被債務套牢並不令人意外:週利率25%,等於一年複利超過百分之一千一百萬。

歐洲利率長期走勢看跌,為什麼英國還有人會為了微不足道的貸款而支付八位數的利息?這樣的貸款,不違約的準是神經病。儘管勞的確有些客戶智能不如常人,但基於不言而喻的理由,正常的客戶會認為不管他再怎麼敲詐,違背自己對他的承諾並非明智之舉。誠如《蘇格蘭人》(Scotsman)報所說的,雖然勞是否曾訴諸暴力不得而知,但「很多受害者聽過他的風評,都不敢冒險逾期不還」。正如夏洛克個案所顯示的,每個高利貸業者背後都暗藏著威脅。

譴責高利貸業者不道德和犯罪(的確犯了罪)很容易,勞就因此被判十個月的徒刑。但是,我們必須設法了解其行為背後的經濟論據。第一,他有能耐利用主流金融機構不會貸款給雪特斯頓失業者的事實;第二,正因客戶極有可能逾期不還借款,他不得不蠻橫無情。放高利貸最根本的難題在於,事業規模太小,風險太高,不容許他採行低利率;但利率太高又會使違約的可能性升高,因此唯有威脅恐嚇才能確保借錢的人繼續付利息。既然太慷慨賺不了錢,像勞這樣太強橫又會招來警察,那麼,高利貸業者是怎麼克服這最根本的矛盾呢?

答案是,越來越壯大,越來越有勢力。

 

(摘自麥田《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第一章)

 

 

 

f_1261448119442.jpg 

 

破產,是另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前言】

金融資本的興起宣告著: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除了貴金屬與紙鈔之外,貨幣是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也可以是公司的上市的股票,更可能是個人投資的保險和房地產。

但這些金融商品,如何促成富可敵國的金融資本家誕生?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又如何波及世界各國的投資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破產,是另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田納西州孟斐斯市(Memphis)以藍色小牛皮靴、烤肉和破產聞名。各位若想了解今天的銀行家(梅迪奇的後繼者)如何處理不牢靠的借款人所造成的信貸危機問題,孟斐斯肯定是個好地方。

 

美國每年平均有一、二百萬宗破產案件,幾乎全都跟個人選擇宣告破產、不願面對難以處理的債務有關,而其中又有極大的比例發生在田納西州。令人驚訝的是,跟16世紀的威尼斯或今天格拉斯哥部分地區比較起來,這裡的人對破產竟然不痛不癢。在孟斐斯,大多數有困難的借款人可以逃之夭夭,最起碼可以減少債務,既不引以為恥,也沒有實質傷害。全世界最成功的資本主義經濟,似乎是建立在經濟動輒失敗的基礎上,實在令人費解。

 

我在2007年初夏首次造訪孟斐斯,就對遍地的輕鬆貸款和隨意破產稱奇不置。隨便走到市中心附近一條尋常的街道,首先看到的是田納西人最常消費的大賣場和速食店,隔壁就有一家「稅務顧問」幫現金短缺的人申請低收入戶稅賦減免。我看見有家商店提供汽車貸款,隔壁是一家二胎貸款公司、一家提供預付工資(利率百分之二百)的支票兌現店,至於規模宛如百貨公司的當舖就更不在話下。「租一下中心」(Rent-A-Center)地點理想,方便全部家當已進當鋪的人便宜租用家具和電視機。隔壁是什麼來著?「血漿中心」(Plasma Center),做的是捐血一次55美元的買賣。現代的孟斐斯賦予「榨乾」一詞嶄新的意義。一品脫的血也許不像一磅的肉那麼難以割捨,但兩者的意思卻是出奇地相似。

 

然而,威尼斯的安東尼有喪命之虞,在孟斐斯逾期還不出錢的後果卻沒那麼嚴重。經過血漿中心之後,我的下一站是史蒂文森(George Stevenson)的辦事處,此人是律師,專靠在田納西西區聯邦破產法院為破產人提供諮詢討生活。我走訪田納西時,單是孟斐斯地區一年的破產申告件數就已達一萬件左右,所以破產法院裡人潮擁擠不足為奇。這套系統顯然運作得相當順暢。無力償債的個人或夫婦,一個挨著一個和代表他們與債權人交涉的律師坐在一起。儘管平均有五分之三的破產人當庭開釋(表示已和債權人達成協議),殊不知還有一條快車道可以直通快速破產。

 

可以從撐不下去的債務中脫身、從頭來過,是美國資本主義特有的奇景。1898年之後,所有美國人都有權聲請破產法第7章(清算)和第13章(個人主動重整)的保護。美國人不分貧富,顯然都把破產視為幾可與「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並駕齊驅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背後的理論根據是,美國法律旨在鼓勵企業家精神,俾利創造新的事業。這表示,計畫出錯的時候要網開一面,甚至要給兩次機會,讓一些天生的冒險者能從試誤中學習,直到他們想出如何賺大錢。總之,今天破產的傢伙極有可能是明天成功的企業家。

 

乍看之下這種理論似乎很管用。包括蕃茄醬大王海因茲(John enry Heinz)、馬戲界龍頭巴南(Phineas Barnum)和汽車業鉅子福特(Henry Ford)在內,許多美國最成功的生意人早期都栽過跟頭;這些人最終成為鉅富,多少跟他們有機會再嘗試,失敗可以從頭來過有點關係。但孟斐斯破產法院那些人不是生意破產,而是付不起帳單的一般升斗小民—民營健保若不涵蓋醫療理賠,很多美國人可能突然必須面鉅額醫療費用。破產法的原意固然是要幫助企業家和他們的生意,但今天98%的聲請案都和商業無關,而且孟斐斯四分之三的破產都歸類為第13章的案件,在此法律保護之下,債務人同意未來部分或全數的收入將用來償還破產前的債務。於是,導致破產的主要原因不是企業家精神,而是負債累累。

 

(摘自麥田《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第一章)

 

 

 

貨幣崛起.jpg  

 

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
 
The Ascent of Money
 
作者:尼爾.弗格森
原文作者:Niall Ferguson
譯者:杜默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35849
裝訂:線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